湖北黄冈: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

4月4日,湖北省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黄冈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持续壮大光伏产业,进一步推进大别山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级光伏示范区。重点支持红安麻城、黄州等地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光伏组件、光伏装备等。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
第二节提高重点领域适应气候水平

(一)农业领域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在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亿斤以上。优化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快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广地膜覆盖、集雨补灌、膜下滴灌、灌溉施肥、抗旱抗逆等旱作农业技术。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推广化学农药替代、精准高效施药等科学用药技术。培育优选耐高温、抗寒冷、抗旱、抗涝等适应能力强的作物品种。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田的排灌系统、人工增雨防雹能力建设,加大农田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提高旱区农业适应能力。

(二)林业领域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改善天然林和人工林比重,完善高速公路沿线等地的森林布局。加强林业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生产,大力推进林地保护利用和林木采伐管理。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开展生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和评估,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高珍稀物种、濒危物种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护与治理。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建立森林火险预警响应机制。

第三节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一)加强气候灾害的监测评估

以县为单位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重点隐患排查,摸清全市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分类编制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按要求编制市县两级地震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不同尺度的气象灾害危险性分布和风险评估分布图。建立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火灾等灾害灾难的风险研判、风险评估和论证机制,落实安全设防标准,加强对致灾风险、安全隐患级别、承灾体脆弱性、灾害链特征等分析评估,开展灾害情景构建,提升评估的精准性和防控能力。

(二)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

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充分利用遥感、互联网等技术,实现重大风险和隐患在线动态监测。加强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共建共享,建立统一完善的风险和隐患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长江洪涝、山洪、水旱灾害、森林防火、城市消防、重大工程建设、危化行业、公路交通、地质灾害、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重点风险的精准动态管理。加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判会商,健全灾害事故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制度,统一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精准度和覆盖面。

(三)加强自然灾害防治

认真落实《湖北省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工作方案》,推动重点任务、工程治理措施高质量实施。提升城乡建筑抗灾能力,重点加强麻城、团风、蕲春、浠水等高烈度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及文物保护单位等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推动综合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灾害多发易发县市区交通、水利、通信、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加快推进全市重点江河,大、中、小型水库,大中型水闸,蓄滞洪区,湖泊等防汛抗旱治理项目。加快推进全市森林火灾高风险县级行政单位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完善以水灭火管网、防火道路网、林火阻隔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红安、浠水、蕲春三个县级护林站(点)建设。

(四)完善气候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响应工作机制

建立“上蓄下挡、蓄泄兼筹、分级设防、保弃有序”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提高应急供水保障能力;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和巨灾保障模式。加强应急通道、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等建设,提高救援响应速度、应急救援覆盖率等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能力。

第五章推进试点示范

第一节完善近零碳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以黄州区赤壁街道办事处建新社区近零碳社区试点示范和黄冈师范学院近零碳校园试点示范项目为样板,积极探索近零碳排放发展模式。在城镇、园区、校园、社区、商业五个领域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示范。选取工作基础好具有一定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基础且减碳空间较大、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试点区域和领域,探索各具特色的近零碳排放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多领域多层次推动“近零碳”发展。到2025年底,在全社会各行业引领近零碳排放发展新风尚。

第二节探索“碳汇+”项目开发试点

大力推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碳汇+”交易机制,不断探索以光伏碳减排、林业碳汇、湿地碳汇、沼气碳减排为交易主体的“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开辟碳交易项目申报绿色通道。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保障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持续发挥光伏发电的碳减排效应。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理,全面开展森林抚育经营,改善林分结构,提升森林整体质量,增强森林碳汇功能。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的开发管控制度,全面强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和退耕还湿,遏制湿地流失和破坏,稳定湿地碳库。深入开展农村沼气推广工作,加强农村沼气工程运行维护。完善第三方机制,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开发机构开发碳减排项目,不断深化碳交易抵消机制,扩大抵消范围和使用数量,推广试点经验,助推乡村振兴。

第三节推广碳管理及碳交易市场

(一)深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

结合湖北省碳市场制度的设计建设,协同推进黄冈市碳排放交易的推广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高效管理碳资产,严格落实企业交易费减免,严密监控碳交易市场风险。保持碳市场流动性,积极引入各类市场主体入市,防范市场风险。结合湖北省一系列政策,开展碳市场试点项目,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规模化、制度化的向国内成熟的碳市场交易靠拢。

(二)建立健全碳数据管理机制

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重点排放源定期调查与数据监控、碳数据管理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快构建黄冈碳数据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全市每年排放核查工作,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与核算。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强化能源、工业、农业、林业、废弃物处理等相关统计,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

(三)推动减污减碳协同共治

以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引导重点行业和产业园区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为目的,结合碳强度考核、碳市场建设、气候投融资、碳汇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政策措施和节能降碳工程技术发展状况,规划实施产生的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提出重点行业、产业园区规划优化调整及碳减排建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