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荐读|民企纾困六题

郭芳 李永华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jianping 减税降费光伏补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0期。民营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营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真的好。但近一段时间以来,民营企业似乎陷入了群体性困境,企业家们则表现出集体性焦虑。那么,民企之困从何而来?企业家们又在焦虑些什么?民企的出路又在哪里?导读: 题

题四

不存在“国进民退”,但所有制歧视仍待消除


在有关民企之困的讨论中,民企与国企的对比被屡屡提及,甚至有分析称“国进民退”是民企焦虑的来源之一。但是否真的存在“国进民退”呢?不如用数据来说话。


国企收购民企是市场使然而非政策风向


最近被热议的民营上市公司“卖身”国企的现象,被视为“国进民退”最直接的证据。


真实情况如何?先说面上的数据,今年截至8月10日,A股共有331家上市公司发生股权交易,其中具有国资背景的公司或机构占比35.34%。


占比35.34%,也就是说,国资依然不是主力,顶多也就算“援军”。


凑近一看,“援军”到底是跟在主力后面捡了便宜还是接了烫手山芋,还不太好说。以总价一块钱转让控股权的金一文化为例,其负债128.53亿元,连续4年经营性现金为负,2017年经营性现金流为-16.65亿元。怎么堵住这样的失血黑洞?想必接盘方还有得折腾。


再深入分析,所谓的“国进民退”当然不是政策风向,相反,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力推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鼓励民资参股国企推动国企经营机制转变。


因此,这一波发生在资本市场的所谓“国进民退”一定程度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在过去的很多年,很多企业已经习惯了高速扩张的模式,甚至冒进扩张、激进并购,一些民企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来融资,更有甚者把经营性融资搞成资本投机,明显金融化。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股市下跌超出原有预期,最终导致民企大股东股权质押爆仓。


在这一轮的接盘者中不乏国资,也才有了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国进民退”。民企也应从中反思,加强风险意识,警惕非理性扩张和过度举债。


民企对公平的渴望最为迫切


时间再拉长一点,视线再放宽一点,有些事能看得更清楚一点。


“如果政策很难推进,今年将是民企的卖身年——不是给国企当‘小妾’,就是给外企当‘二奶’。”这句话一度很火爆,不过,它出自12年前一位民企老板之口。


有学者曾说:“200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体会到的民营经济最为艰难的一年。”那段时间里,有德隆之死,也有郎顾之争,且以顾雏军锒铛入狱告终,正是“国进民退”论肇始之时。


12年过去,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的地位有何变化?2005年,民营经济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比GDP 49.7%,现在占比超过60%。既然从上一波“国进民退”论高潮至今,民营经济始终高歌猛进,那民营企业家们真正焦虑的是什么?


市场对公平的渴望,对所有制歧视的抵触,最是触动人心。


“以近几年快速走热的PPP项目为例,70%~80%的PPP项目实际上被国企或者央企拿走了,中小型的民企,特别是具有专有技术、专有运营管理能力的民营企业,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参与进来。大部分地方政府偏爱与国有企业合作,一些地方政府在PPP项目招标过程中会通过设置各种不必要的条件来避免民企竞标,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二次承标或者联合国企,戴上国企帽子的方式来参与PPP项目。”一家参与竞争PPP项目的企业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多位企业家认为,国企比民企占优势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两点:第一,国企拿地比民企容易,项目立项基本是绿色通道,地方政府更喜欢国企,尤其是央企带来的大项目。第二,银行也更青睐国有企业,这使得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往往比较低,比民营企业低5到10个百分点是常态,有时甚至超过10个百分点。


一位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央企来做项目,地方政府承担的责任要小很多,但项目若给了民企,地方政府就担心出问题被问责。说白了就是不想担当,地方政府懒政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的。中央的各项政策都很好,但关键是落实,问题也出在这里。”


有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国企原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曾坦言:政府的确更相信央企。“如与民企合作,可能三五年之后,有可能人都找不到了。央企和国企就不可能。”而在一些领域,相比民企,央企确实有天然的优势。比如他所从事的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与公众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必须要把控安全风险,民营资本进入的门槛肯定就高。


当然,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民营企业也希望得到国家更多的补贴支持。


“产业升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但国家的创新补贴大部分流向了国企,而创新成果更多是由民企贡献的。”珠三角地区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说,实体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面临很多困难,因此,他希望国家对实体企业的科研创新给予更多补贴支持。


国企的资源红利不宜继续扩大


而一些反映国企和民企不同趋势的经济数据也应引起重视。


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数据显示,对比2016—2018年3年每一年度前7个月的情况,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增长速度分别是:-6.1%、44.2%、30.5%,私营企业则是8.7%、14.2%、10.3%。有分析认为,国企利润大幅增长主要因为在上游生产资料领域占主导,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


以国企主导的一些资源性行业为例,对比2016—2018年3年每一年度前7个月的利润同比增长情况:采矿业是-77%、7.9倍、53.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是130%、100%、97.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是-19%、13.7倍、18%。


而同期制造业的利润同比增长为12.8%、18.1%、14.3%,明显低于上游。上游资源型行业利润的上涨是靠资源价格上涨推动的,其必然转化为下游制造业的成本压力,而民企基本集中在下游制造业。这也是民企倍感压力的原因之一。


有经济学家认为,国企占有独特的资源红利,但这类红利显然不宜继续扩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