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荐读|“民企之困”如何走向“民企之春”

秦朔 来源:观察者 编辑:jianping 民企税费社保费
最佳的路径也许是,通过国资改革,增加划拨社保的国资比例,社保充实后降低社保费;将更多有资源红利的领域向民企开放,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简政并节制政府支出,降低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税率;民企在轻装上阵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提升自身素质,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媒体继续提问:“照你这么说,大股东‘国进民退’很正常。但国企就没有债务问题吗?负债累累的城市投融资平台公司就有现金流还债吗?为什么银行还在支持他们,而民企只能卖股权?还有,大股东股权质押,有多少比例是正常的融资需要,有多少比例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投机?”


“问的有道理。国企和民企在金融资源供给方面待遇不同,是事实,这是我们的市场文化,一时改不了。最近这两年‘去杠杆’,金融机构加强风控,打击‘非标’(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收拾空转资金,这对以往的高杠杆融资造成很大冲击。其实很多国企和政府投融资公司也是高杠杆,也亏损,但他们是有办法的,可以缓冲的,银行会保的,而民企没有‘保护伞’,资金链说断就断。比如企业发债,国企是AA+,民企只能评到AA,那民企发债的利息就高,而且根本发不出来。因为市场上充满对民企的不信任。所以,一刀切去杠杆、收缩流动性,会错杀一些只是一时资金紧张的企业,信用一收缩,大股东为避免信用违约、不连累上市公司,甚至被逼去借P2P和高利贷,还利息都是不小的数目,这就形成了‘负反馈’。


“但是大股东自己确实也要反思。虽说融资难,但上市公司比起中小微,融资出路还是很多的。如果不是过去太激进,太金融化,很多大股东死不了。


“至于说正常融资和投机性融资,这个很难区分,也不能说一爆仓就是投机惹的祸。因为大股东融资也是有成本的,年息至少百分之七八,他不会轻易去赌。当然,很多大股东对自己过于自信,以为干什么都能成功,这是激进的内在原因。而观察那些优秀的上市公司,会发现负债率总体是不高的,有的甚至是零负债。”


第二个问题告一段落。


结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国进民退”,并非政策所向,而是诸多市场和企业因素共振的结果。民企从中也要吸取教训,加强风控意识,要警惕在金融放松周期里过度借钱,好像“不借白不借”,特别要警惕把经营性融资搞成资本投机(比如一些大股东把股权质押的融资拿去炒股票),等把自己玩完的时候,没有谁会管你。


第三个讨论的问题是过桥。主要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


一家投资公司老板说:“我们前两年投了一些中小企业,他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要求还了旧贷之后才能贷到新款,不少企业只能靠借高利贷的‘过桥资金’维持,就像《人民的名义》里的蔡成功。这样不仅成本加剧了,而且即使‘过桥’了,银行也可能以额度不够等原因不再续贷。尽管银保监会要求银行落实‘无还本续贷’,但实际操作中,‘过桥’还是极为普遍,弄不好就落水。像我老家,一个省只有两个市明确要求‘无还本续贷’,大部分地方都要‘过桥’。”


大学教授问:“我听银行的说,不是他们不愿意支持中小企业,实在是风险太大。他们提供的资料很多都不准确。你觉得踏踏实实做企业、只是资金困难的比例有多高,骗贷或者故意给银行挖坑的比例有多少?”


“那你真的搞错了,中小企业不是那些把投资者本金当利润、乱来一气的P2P,我敢说95%以上都是老实人。同时我也主张,对于真骗贷的,建立黑名单,提高违规违法的成本,让他身败名裂,形成震慑。”


旁边一个做小微金融服务的接着说:“我觉得80%以上的企业是不会故意骗贷的。大多数企业非常看重诚信。现在的问题是,再讲诚信的企业也要‘过桥’,一弄就是几个星期,赶上银行班子调整或者领导出国,一两个月也很正常。‘过桥’期间要借高利贷,要收缩生产,有订单也做不了,对外该付钱的先不付,由此带来的损失很大。还有,银行的再贷款要求企业提供很多单据,比如原材料购货单,企业这时候已经收缩生产了,不可能有那么多单据,被逼着和社会上的中介合作,造假流水单。”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融资贵。我们做小微服务的资金来源于大型国企,现在不少大型国企的钱花不完,而且银行给的贷款利率向下打折,所以他们成立金融服务机构,给周边中小企业贷款。资金差价就是利润。而民企直接去贷款,上浮个百分之几十很正常,日子当然没有国企好过。”


第三个问题的讨论结束了。


结论:中小民企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首先,对于因资金短缺和流动性不足陷入困难的民企,要有更大的容忍度,要尽可能站在企业立场思考问题;其次,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最后,银行的成分歧视的有色眼镜要尽可能去掉。


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讨论的问题是损益。即国企民企的利润情况。


政府官员开了个头。


“我觉得今天的讨论很好,立足事实,着眼于解决问题。现在最怕胡子眉毛一把抓。我觉得这几年政府不断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放宽准入’、‘坚决消除各种不合理障碍’,出台了很多文件。最高人民法院也专门有个通知,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财产权利。说政策‘走回头路’、‘开倒车’,这和事实不符。


“但正如大家的反映,民企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我是这么看的,这可能是整个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阵痛。过去粗放增长,高杠杆驱动,产能过剩严重,环境也破坏得厉害,所以要搞供给侧改革。改革总是有代价的。大家可能不记得了,上世纪90年代末国企改革,从1998年起用三年左右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很残酷,但整个行业2000年扭亏为盈。那时是‘国退民进’,纺织工业部撤销了,国家对纺织行业几乎不再提供补贴和政策优惠,纺织行业国有企业从2003年的1754家下降到2008年的1175家,但这个行业垮了吗?没有,中国入世后纺织出口全球第一,遥遥领先。因为民企成为主力军,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数量达到3.3万多家,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态势。


“大家提到国企现在日子比较好过,其实这也是一件好事,可以为国家做更大贡献,可以多划拨一些国资充实社保。社保充实了,就可以把社保费率降下来,这不就帮助民企了吗?所以我想,国企民企在不同的时代是有办法形成互补的,不是对立关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