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容文:“跨界者”才能真正激活光伏应用市场

专访北控绿产(青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容文博士 传统电力集团以及传统的能源企业,对于新能源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他们一方面也明白能源变革是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却难以舍弃既得的利益。所以,这个格局或许也只能依靠跨界者来打破

 

  因此,希望第二种“人”来接盘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然,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如果价格合适又两厢情愿的话。

  这类投资者,更多的可能是出于抢占清洁能源领域制高点等战略考量而进入光伏电站投资,对电站的盈利能力并不是第一考量因素,也不指望卖出电站回收投资,因此一般都会持有电站运营。

  第三种“人”的构成,则比较复杂。其主业可能既不是光伏也不是发电行业,他们进入光伏电站投资领域的目的,纯粹就是期望通过投资光伏电站来获得收益。虽然这类“人”中也不乏长远布局清洁能源及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者,但不例外的是,他们对于光伏电站的盈利能力都更为看重,也基本上是以电站的盈利能力作为最主要的投资决策因素。

  在我看来,这类“人”才是光伏电站真正的投资者,也只有这类“人”越来越多,光伏下游投资领域乃至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格局才是更健康的。

  但这类“人”也面临着融资的难题。由于目前利用光伏电站自身作为资产抵押贷款还比较困难,这类“人”的融资渠道同样也比较狭窄。如果解决不好融资以及投资退出模式(比如电站交易市场),他们也就难以在光伏电站投资领域有大的作为。

  归根结底,无论对哪种投资者来说,除了清晰的光伏终端政策外,投融资以及退出模式如果不够清晰,也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制度上的保障,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以及创新的投融资与退出模式的建立,才可能让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真正启动。

 

  《太阳能发电》杂志:为什么第三类“人”才是光伏电站的真正投资者?

  俞容文:举个例子来说,我一直认为,最后真正能把新能源汽车搞出来的,一定不是传统的汽车企业。为什么?

  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包袱,他们不是不知道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必然方向,但却很难舍弃现成的利益,也更不会自己去给自己挖掘坟墓。

  因此,我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成功推出,一定会由跨界者来破冰,比如美国的特斯拉公司。

  这个道理放在光伏发电领域也是一样。

  传统电力集团以及传统的能源企业,对于新能源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他们一方面也明白能源变革是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却难以舍弃既得的利益。
所以,这个格局或许也只能依靠跨界者来打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