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定寰:促进创新体系建设以应对产业调整

吴军杰 来源: 编辑:admin 促进创新体系建设以应对产业调整
——专访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先生 尽管国内光伏电池技术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历程,但其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不过也就十年的历史。2010年,在这个产业规模化发展十年的时间节点上,一波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浪潮为其重重地画下了一个句号

——专访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先生


  尽管国内光伏电池技术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历程,但其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不过也就十年的历史。2010年,在这个产业规模化发展十年的时间节点上,一波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浪潮为其重重地画下了一个句号。而2020年,无论是政策规划还是产业期望,都将成为这个产业的另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在这个新旧十年交替的历史坐标点上,太阳能发电杂志记者年前在北京就光伏产业的相关发展问题专访了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先生。

 

  太阳能发电:国内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发展差不多有十年的历史了,您能简单回顾一下这个行业的发展吗?
  石定寰:何止十年,应该是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了。这个产业的发展最早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国内就有了几家光伏电池厂,只是规模都不大,也就几个千瓦的生产水平,没有到兆瓦级的。其中两家晶体硅电池厂,分别在开封和宁波,另外还有一家生产非晶薄膜电池的企业哈尔滨克罗拉。后来云南半导体厂开始加入,才逐渐上到了兆瓦级乃至十兆瓦级。再后来大约85年以后,全国其他地方陆续才有企业进入这个行业。
  国内晶硅电池的发展到目前已有几十年了,最早是把半导体材料的废、次料用来继续拉棒、切片,做成单晶硅电池,当时还没有多晶硅。多晶硅电池是“七五”时期才开始的,到“八五”被列入国家计划后,国内才开始关注国际上多晶硅材料的发展。针对多晶硅电池效率的攻关是当时的重点,那时多晶硅电池的效率也就是11%到12%左右,到“七五”、“八五”的时候,我们把攻关目标从12%提到13%,再从13%提到14%,但都费了很大的劲,而单晶硅那时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4%到15%了,因此当时又陆续上了几个单晶硅厂子。
  总的来说,上个世纪末期以前我们光伏产业的发展是缓慢的。因为价格太高,当时一瓦的成本要四、五十元钱,不可能大规模应用,只能少量生产并应用在一些特殊地方,比如航天和工业基站。直到上个世纪末期,结合西藏的光明工程和太阳能电力送电到乡,才开始了一些应用工程,但量还是不大,大多是几个千瓦,最大的才100千瓦。从进入新世纪以后,也就是2000年到现在的这十年,光伏产业才取得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应该说,在2000年前的20年,差不多都是一个摸索与学习、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到掌握技术的初级发展阶段,然后我们才开始制订一些自己的技术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迎来了新世纪来较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

  太阳能发电:晶体硅电池在今年进行了一轮非常迅猛的扩张,新增产能甚至超过了此前十年积累的总产能,并有人因此认为薄膜电池没戏了,您怎么看待目前包括晶硅、薄膜以及聚光在内的几种主要光伏技术路线的发展前景?
  石定寰:怎么能说薄膜没戏了呢?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是进入新世纪前后在技术发展促进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以及国内政策促进的作用下,才逐步加快发展速度的。特别是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后,才实际上促进了这个产业的高速发展。而各种技术的发展,都自有其发展规律和生命周期,究竟谁优谁劣,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实践发展去验证,目前的局面仅仅是产业发展到了一个阶段所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与新挑战。
  这几种技术现在还很难说谁比谁就一定更好。从目前的性价比来看,晶硅电池更有优势,所以自然就占据了当前的主要市场。但进一步发展,可能薄膜电池有更大的空间,因为它耗材和耗能都更少,生产流程也更短,成本的下降空间可能也更大,只要在技术和装备上有更大的突破,很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
  因此,到底什么技术在未来更有前途,还是要看技术的创新和技术的发展,以及成本的控制。我认为,这几种技术既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也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在规模化应用的未来它们都应该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各有优势,也各有不同的应用领地以及发展空间,很难说谁一定要替代谁或者说谁就没戏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