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再现“531”至暗时刻?

2020-04-25 06:56:45 太阳能发电网
4月份以来,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等光伏产业链龙头纷纷主动降价,涉及硅片、电池片等多个环节。普遍的观点是,受到疫情影响,下游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光伏企业通过降价的手段争抢有限的需求,一时间,市场忧心忡忡。  e公司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家产业链公司,涉及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多个环节,与市场担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业

4月份以来,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等光伏产业链龙头纷纷主动降价,涉及硅片、电池片等多个环节。普遍的观点是,受到疫情影响,下游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光伏企业通过降价的手段争抢有限的需求,一时间,市场忧心忡忡。


  e公司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家产业链公司,涉及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多个环节,与市场担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业从业者的心态要更加乐观。多位受访人士反馈说,行业实际上已经预判到会迎来一轮降价,新冠疫情引发的需求下降让降价过程来的更早,有利于行业整合重组及落后产能出清。


  新冠疫情导致需求端的萎缩令人想起了2018年的“531”新政,当时,也是弥漫了对于需求的悲观预期。但相比之下,从业者对疫情结束后的需求反弹更为乐观,特别是,叠加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不少受访者认为,疫情结束后,光伏需求有可能迎来爆发性反弹。


  记者注意到,多家上市公司已披露2020年一季报或一季度业绩预告,行业分化的趋势已经显现。一位组件厂商的人士就向记者指出,在光伏的不同环节,龙头企业都要优于中小型企业,相关辅材的龙头企业也与竞争对手拉开了差距。言下之意,疫情带来的行业洗牌已经开始,而一二季度的业绩将成为辨别公司质量的重要试金石。


  新冠疫情PK“531”新政


  对比光伏行业最近的两次需求萎缩,“531”新政是指2018年5月31日,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要求暂停下发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指标,各地在国家发文启动普通地面电站之前不得安排需国家补贴的普通地面电站。


  由于光伏在当时国内不少区域尚未能实现平价,受新政文件的出台,市场对于国内光伏装机量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悲观预期。特别是,根据2017年的数据,全球光伏市场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02GW,中国新增装机量53GW,占全球市场半壁江山。


  在“531”新政影响下,光伏需求端的预期影响是接近50%的装机市场直接归零,这也直接引发了光伏板块一轮近50%的深度调整,板块内公司调整的持续周期达到2.5-4个月,产业链价格在随后的1-2个月也发生了近25%的调整。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市场对于今年国内装机的预期也曾产生波动,但由于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且今年的竞价工作尚未结束,国内光伏市场预期在下半年启动,这使市场对需求扰动的关注方向从国内转向海外。


  综合来看,2月中旬以来,由于海外疫情扩散,韩国、日本、欧洲等国相继传出较多感染病例,导致了各地针对人员流动方面的限制措施,海外需求预期逐步恶化。

  一家覆盖产业链中上游环节的龙头上市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在海外的蔓延对光伏需求有一定影响,其中,地面集中式电站的情况略好一些,因为其开工时间的调节余地比较大,而户用的分布式项目订单有一些延后,暂时不会很快的进入安装和施工阶段。


  新冠疫情引发的悲观需求预期也已在光伏公司股价上有所反应,目前,光伏板块龙头受此影响已触发了一轮39-44%的调整,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也从年初至今下调了约5%-10%。


  对于“531”新政及新冠疫情对行业的影响有何异同,多家产业链公司也向记者分享了他们的看法。一家组件出货量排名前三的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从市场需求骤停的可能性来看,两者有一定相似性,但疫情对需求的冲击小于“531”新政。


  “‘531’彻底改变了光伏市场的结构,集中冲击国内市场,直接造成国内市场连续两年的大幅萎缩;当前的疫情虽然会导致生产经营出现减缓或停滞,但项目真正因此取消或需求萎缩的情况并不多见。”


  的确,正如其所说,光伏市场的结构在这两年变化尤为明显。2019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达到98.6GW,但当年的国内新增光伏并网装机容量仅为30.1GW,全球70%以上的新增装机来自于海外市场。


  “‘531’让整个行业看到的是绝望,但疫情之下,行业看到的是还有希望。”一家硅片龙头公司向记者表示,“531”定调降补贴,很多企业的现金流没法支撑他在当时实现平价,一定会被淘汰,但是对于疫情,行业的共识很明显——只要挺一挺,熬过这几个月一定会好起来。


  此外,一家上游产业链的头部厂商更为乐观,该厂商人士认为,公司在应对疫情影响上更为从容。“一方面,公司现有的光伏制造环节处在行业领先位置,另一方面,疫情不会让需求消失,而只是延后,在经历产业链价格下降后,需求有很大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


  揭秘产业链降价逻辑


  进入4月,光伏产业链密集降价,4月17日,隆基股份公示单晶P型M6硅片价格从3.26元跌至2.92元,降幅10.4%,单晶P型158.75硅片价格从3.17元降至2.83元,降幅10.7%,这是隆基股份4月以来的第三次调价。此外,通威股份也在4月18日下调了单多晶硅电池价格,其中,单晶PERC电池单/双面158.75由0.94元/W降至0.80元/W。


  PV InfoLink的最新数据显示,多晶硅料价格降幅区间为2.6%-4.9%,硅片的降幅区间为8.5%-10.8%,电池片降幅为3.7%-6.7%,组件的降幅为0.6%-1.4%。


  “最近一周多,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组件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价,现在大环境不太好,部分市场需求萎缩,行业龙头主导降价是希望借此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集中度。”在上述组件厂商人士看来,近期密集的降价行为“很正常”。


  上述上游厂商人士进一步向记者指出,受疫情影响导致需求降幅比较大,装机热情度不高,产业链降价就是为了给电站运营商让出利润,刺激下游需求。


  记者注意到,在当前的产业链集体降价中,组件环节的降幅相对较低。根据PV InfoLink的数据,近期国内单晶PERC组件价格来到每瓦1.6-1.65元之间,下半年交货的组件也开始出现低于1.6元的报价,下半年交货的海外组件价格随之走跌至每瓦0.198-0.21美元。


  其中的原因与产业弹性与订单周期有关,根据记者采访了解的情况,上游硅片、电池环节对应十几家下游厂商,从下单到结算周期非常短,有的订单甚至在交割时才商量定价,导致价格波动较大,而组件订单周期一般是3-6个月,并执行锁价,其价格波动相对较小。


  根据上述组件厂商人士的反馈,目前组件环节的降价主要会体现在今年三、四季度的成交价格上,降价的影响基本不会体现在相关公司一、二季度的财报上。但是,他也提到,今年三、四季度的情况可能会更复杂,下游客户不会提前这么早下单,而是选择观望久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需求不振及频繁的降价,行业内多次传出企业库存堆积的消息。不过,从前述组件厂商反馈来看,公司目前仍处于满产状态。“公司现在的订单执行情况是正常的,库存也处在正常水平,没有形成积压。”据其判断,在终端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组件厂商向上游发出的订单会有所减缓,电池片和硅片环节可能有部分厂商面临库存压力。


  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个颇为不寻常的情况是,在头部厂商理解中,这一轮的降价可能并非坏事。“不管是硅料还是电池片环节,都会进行新一轮的洗牌,现在的落后产能还比较多,集中度不高,降价过程是早晚要经历的,而且早经历比晚经历要好。”


  上述上游厂商人士告诉记者,一旦二三线产能规模扩张起来,整个行业再去进行重组或格局转换所付出的成本及代价就太高了,而且还不一定达到行业出清的效果。“疫情确实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事情,但也给行业重塑整合及落后产能出清带来了机会。”


  “去年光伏行业盈利比较好,行业已经预见到,未来将通过一轮降价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疫情的出现可能加速了这个进程。比如在硅片环节,隆基股份维持了多年的高利润,降价可能是为了挤压新进入的产能以及后续还想进入的。”上述组件厂商人士说道。


  



作者:刘灿邦 来源:证券时报网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