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关键时期,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的目标奠定基础。随着光伏与风电成本下降,逐步摆脱补贴进入平价时代,新能源产业在“十四五”期间面临巨大的战略发展机遇。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过去几年中有众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了新能源产业。截至2019年末,国内已建成并网光伏电站和并网风电站双双超过2亿千瓦大关,其中风电以国有企业投资为主,光伏电站中民营企业占比近半。
但国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目前我国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已经稳居世界领先地位,下游电站投资领域的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都是全球第一大市场,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行业的金融配套措施却相对落后。近两年部分新能源企业由于在融资和资产处置中遇到的困难,导致不得不调整发展战略,逐步收缩甚至退出新能源行业。
新能源发电站是一项高杠杆、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在电站项目的投资建设中,一般企业资本金占项目总投资额的20%至30%,其余部分要依赖外部融资解决,因此电站项目公司往往没有后续债权融资的空间。
假设以每瓦风力发电站投资额9元,每年新增2500万千瓦,每瓦光伏发电站投资额4元,每年新增5000万千瓦计算,项目资本金占总投资额按30%计算,国内新能源产业仅在下游发电领域每年需要的融资总额近3000亿元。
与这个庞大的融资需求相比,电站投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得到的银行支持力度不足。由于补贴的发放时间不确定,新能源电站的现金流稳定性较差,因此银行在发放项目贷款时一般不愿接受基于项目未来收入的质押,而主要参考的是项目母公司的信用和可质押的非电站资产。造成只有资产高,有国家信用背书的大型国企能够获得利率较低的银行贷款,而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获得贷款的速度无法匹配投资规模的扩张需求,不得不在市场上寻求银行贷款以外融资成本更高的融资渠道,造成企业整体收益下降、运营风险增大。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国内经济采取一系列降杠杆措施,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型企业申请银行贷款的难度。
由于目前可再生能源补贴基金存在空缺,新能源电站投资企业往往只能拿到电网支付的基础电价部分,企业实际经营性现金流入远低于营业收入。 几家大型国有新能源电站企业的补贴拖欠金额都在百亿元以上,规模相对较小的民营企业中也不乏补贴拖欠金额在几十亿元企业,全行业已经累积了数千亿元的应收账款。
对于缺乏可抵押资产和风险控制的中小型企业而言,补贴长期拖欠已经使一些企业陷入了偿债困难的局面,2018年以来很多中小型电站投资企业不得不频频出售电站资产,回收现金并降低公司的债务压力。对于抗风险能力和融资能力更强的国有企业而言,虽然补贴拖欠并不会造成运营困难,但也会使企业资金沉淀,无法有效的进行再投资。
新能源电站融资难的成因
2018至2019年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遇到了一些波折,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可再生能源补贴基金缺口,电站投资端的中小型企业出现的现金紧张、违约频发现象,进而影响到整个电站装机市场的增速,以及上游新能源制造业的销售收入。
业内有人将补贴拖欠的责任归咎于负责管理可再生能源补贴基金的财政部,这是不合理的。
我国“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国建成风力发电2亿千瓦,光伏发电1.1亿千瓦。而实际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风电装机规模提前实现2亿千瓦的同时,光伏电站的总装机规模也突破了2亿千瓦关口,接近“十三五”规划的两倍,因此对补贴资金的需求也远超出了财政部门的规划。
光伏电站过度建设、大幅度超规划发展,以及在2018年以前政策应对不够及时,是造成目前可再生能源补贴基金缺口的关键因素。
对于如何利用金融手段解决非国有新能源行业企业的资金紧张局面,首先还是要从解决电站企业与银行间的合作障碍着手。
从全运营周期来看,新能源电站是一项稳定且有较高回报的固定资产投资。翻看目前市场上债务压力较大,以及出现违约现象的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并没有哪家企业是真正的资不抵债局面,几家领先企业都有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净资产,资产负债率与其他从事重资产投资的企业相比也不算高,但普遍存在现金短缺、短期流动负债过高的问题,企业持有的电站资产无法转化为可用于偿债的现金。
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首先考虑的都是企业的信用,以及能够为贷款提供的质押,对于信用不足的民营企业而言,能够质押的资产是申请贷款的关键。但一直以来,新能源企业向银行质押新能源电站相关资产都有很大的难度。
首先,新能源电站企业的一大部分资产是补贴应收账款,由于补贴基金缺口较大而且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银行很难测算补贴应收账款的到位数额和时间,因此不愿意接受企业 抵押这部分资产。
以补贴应收账款为基础发行绿色债券是有先例的,2016年深圳能源、2017年华能、2018年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都曾经成功发行过以可再生能源电费补贴款为基础资产的绿色债券,为我国新能源行业探索补贴拖欠问题解决方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然而从发行方的企业特征可以看出,目前此类绿色债券的发行仍然需要有信用良好的大型国企来背书,民营企业难以直接借鉴。
第二,另一项新能源企业愿意质押给银行的资产,就是电站项目的未来收益权。新能源电站运营生命周期一般为20年,国内已建成的大部分的风电、光伏电站剩余寿命期都在10年以上。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供应水、电、气、暖等服务或劳务产生的债权,以及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收益权,也都归类为应收账款,是一种可以合法出质的权利。
在新能源以外的行业中,如商业地产租金等稳定的未来收益权,在银行都可以办理抵押。但对于新能源电站来说,由于可再生能源补贴什么时候发,能够发多少都是未知数,因此电站的未来现金流不确定性高,稳定性差,也很难获得银行的认可。
因此,补贴应收账款及电站未来收益无法作为银行贷款的质押资产,是众多新能源电站企业一边持有大量的净资产,一边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因素,民营新能源企业如同一群“坐在金砖上饿肚子的人”。
所以新能源行业企业最需要的帮助,并不是要政府发放“救济粮”,而是政策与金融服务上的创新,打通新能源发电资产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阻隔,让市场上众多的新能源企业能够通过运作自身的资产获得现金,实现自救乃至进一步发展,为推进国家能源生产革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