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关于“碳中和”二十大趋势研判——我国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

2021-04-01 06:26:17 太阳能发电网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在“碳达峰·碳中和”日益成为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博弈手段的情况下,中国提出的“30·60”目标将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中
研判十一、新能源车推动交通领域减排

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为136.7万辆,在整体汽车销量中的渗透率为5.4%。我们预计,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93万辆,同比增长41%,同时动力电池装机容量预计为94.10GWh,相比于2020年提升50%。另外,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25、2030、2035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在整体汽车销量中的渗透率规划将分别达到20%、40%、50%,同时我们假设国内汽车整体销量未来几年维持2-3%的增速,那么2030、203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分别达到1323.4万辆、1826.4万辆。

在下游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放量的背景下,动力电池环节也将迎来快速增长。并且随着制作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池能量密度以及单车带电量有望不断提升,从而推动动力电池装机量实现更快速的增长。

投资逻辑:(1)抓龙头。电池龙头和中游材料龙头具备更强的议价能力和盈利能力;(2)抓海外市场。电池和材料企业在海外供应链中的价格比国内更有优势,同时海外头部电池企业放量显著;(3)抓业务拓展。部分电池及材料企业,兼顾动力与消费领域,还有部分企业拓展到48V系统领域,持续增长能力强劲。电池、隔膜、正极、负极、前驱体、电解液龙头、结构件龙头具备很好的投资价值。

研判十二、风电效率提升推动经济性改善

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十四五”期间规划风电装机2.9亿千瓦,以此推算每年新增风电装机量超0.5亿千瓦。

风电产业链:风电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原材料企业、零部件制造商、风电整机制造商、风电运营商四大环节。

国内风电整机市场(含原材料及零部件)规模超千亿,行业集中度高。从风电场资本开支构成来看,国内风电整机市场(含原材料及零部件)规模超千亿元。风电场资本开支由风电整机、系统平衡(电气基础设施、组装和安装)以及财务费用(保险、建筑融资等)组成,其中陆地风电场资本开支中风电整机投入占比约65-70%,以此推算,国内风电整机市场(含原材料及零部件)规模超千亿元。

研判十三、核电设备细分赛道涌现新的活力

核能发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逐年提升,装机量持续多年增长。2011-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由1257.21万千瓦增长至5102.8万千瓦,复合增速达到16.84%。

核电设备整体竞争格局较为稳定,细分领域市场涌现新的活力。整体来看,核电设备市场处于寡头垄断市场,东方电气、哈尔滨电气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中核岛设备领域以东方电气等技术和实力为国内最强,常规岛设备领域三大动力集团平分秋色。从细分领域来看,阀门、安全壳、主泵泵壳、控制棒驱动机构等细分领域中近年来开始涌现出江苏神通、应流股份等具有活力的民营公司。

研判十四、严控电解铝产能总量,水电铝和再生铝受益

电解铝具有高耗能属性,生产一吨电解铝耗电13500度,中国发电主要为火力发电,对应单吨电解铝产生碳排放量为11.2吨;水电铝项目采用水利发电的清洁能源,可实现“零碳排放”;再生铝由于利用废铝进行冶炼,单吨电解铝碳排放为0.23吨;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将推动实现以电解铝行业为重点的“碳中和”,严控电解铝产能总量,水电铝和再生铝相关标的有望受益。

研判十五、高能耗行业新一轮高质量供给侧改革

碳中和背景下,相关高能耗子行业或将受到重点限制,或将在未来数年内相继触及产能“天花板”。利好行业存量产能、行业内的高效低耗优质企业以及低碳相关材料生产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根据计算结果,单位GDP碳排放居于前列的基础化工产品分别是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合成氨、工业硅、电石、烧碱、黄磷、MTO、纯碱。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大宗化工品,基本上与电耗高/电力成本占比高的产品相吻合。同时,也与内蒙古给出的禁止新建产能的化工品清单基本吻合。

我们认为伴随各省市地区碳中和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有望为传统子行业带来长达十年以上的行业刚性供给制约,此类产品全国产能很可能在达到峰值后开始稳定或下降。

具体子行业方面,结合前文对各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总结,我们筛选出可能受到碳中和较大影响、行业基本面又向好的子行业,主要包括氯碱、纯碱、工业硅等。氯碱:电石或将成受碳中和影响最大品种;内需旺盛增长,高景气有望维持;纯碱:低附加值高碳排;供需持续趋紧,价格筑底反弹,中枢有望较高水平;工业硅:电耗极高,火电扩产刚性受限;下游光伏快速发展拉动需求。

研判十六、碳中和带来低碳新材料长期发展机遇

光电和风电是清洁能源首选,未来仍大有可为,上游相关材料迎长期发展机会;“降能耗”为另一方向,相关细分新材料机会或将迎需求旺盛增长。

(1)生物基新材料:高价值单品频出,行业发展方兴未艾。标的方面,推荐关注味精及饲料用氨基酸龙头梅花生物、PLA国内先驱金丹科技、生物基长链二元酸及生物基聚酰胺龙头凯赛生物等。

(2)降耗减排材料:关注聚氨酯保温材料的“节流”作用。重点推荐规模、技术、成本都全球领先的聚氨酯龙头万华化学。

(3)新能源产业链:光风新能源大发展,关注对应的上游材料龙头。化工领域,长期受益于该趋势的主要是光风新能源上游材料,光伏上游材料领域,推荐eva光伏材料龙头联泓新科、以及工业硅龙头合盛硅业、风电上游材料领域。

研判十七、煤化工企业开启高效化、低碳化进程

1、优质煤化工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其他方式调节合成气碳氢比例,降低变换环节的碳消耗:以宝丰能源为例,早于数年前,公司已开始规划并随后建设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即“绿氢”项目。绿色制氢项目虽然成本高于合成气制氢,但对于降低碳排放有重要意义:宝丰能源煤气化初级产品几乎全部为甲醇,其碳氢比为1:4(按原子量计算),而合成气的碳氢比仅为约1:2,若通过绿氢项目制取额外所需的氢气,便将大幅降低煤化工变换环节的碳消耗。

2、优质煤化工企业效益远远优于行业一般水平,在获取新建能源指标和潜在的碳排放权交易方面都有优势:对于煤炭资源丰富、其他工业不甚发达的多个地区而言,即使在碳中和相关政策不能新建传统煤化工项目,也仍然需要通过煤炭转换实现经济增长,这时,将稀缺的煤化工指标给予优质的新型煤化工企业就是不二之选,就如同宝丰能源落地内蒙的40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此外,未来如果碳排放交易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效益好的煤化工企业也可通过碳交易的方式获取进一步产能扩张的权利。

3、优质企业有更好的气化工艺,碳转换率更高、煤炭单耗更低,无形之中都降低碳排放:先进的气流床煤气化工艺,不但对原料煤品质要求更低,碳转换效率也更高。以华鲁恒升为参考,其制造单位合成气消耗煤565kg,远低于固定床工艺690-690kg的消耗。另以宝丰能源为参考,据公开披露资料,公司CTO路线煤醇比1.5、甲醇单耗2.89,这些都提供了潜在的碳排放降低。另外,更加改良的甲醇洗环节工艺也将有效降低煤化工生产工艺中产生的碳排放。

在这一条主线上,我们建议重点关注虽处于传统行业,但持续引领行业高效化、低碳化进程的领跑企业。

研判十八、电力行业脱碳将是碳达峰碳中和的胜负手,关注零碳电力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居于各行业之首,当前我国碳减排最迫切的需求在于通过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依据我国电力供需平衡模型,我们预计2030年前后我国燃煤发电装机有望达峰,峰值为12.9亿千瓦,此后装机规模及利用小时均逐步下降;2060年风电及光伏装机占总装机比重有望超过70%。由于风光装机占比提升对电网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判断未来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及储能装置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根据我们的2060年日度电力负荷平衡模型测算, 2060年储能装机有望占发电侧总装机的19.9%,成为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预计随着电气化率提升至70%的水平,未来主要的终端用能将会以电力为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电力行业脱碳是碳中和能否实现的关键。零碳电力中,光伏和风电当然是绝对的主力,同时水电、核电等零碳电力也会成为非化石能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研判十九、CCS+森林碳汇将最终实现碳中和

综合来看,结合BP、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网能源研究院及能源转型委员会等权威机构的预测,我们认为中国工业、建筑和交通部门最终实现脱碳在经济及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依托我国在风电、光伏、核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产业链上的优势,我国清洁能源装机有望快速提升,有效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总量。此外,即便考虑保障电力供应所需的调峰机组和储能设施的成本后,得益于未来新能源装机成本的快速下降和储能装置规模化带来的降本效应,以新能源电力为主的电力系统有望在2030年代中期就完全可以与基于化石燃料的系统相竞争,因此我国电力行业的长期边际减排成本将为零甚至为负值。

与此同时,得益于廉价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供应,其他行业的生产流程也将加速电气化,降低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剩余的难以避免的少量二氧化碳排放将通过CCS及森林碳汇予以最终抵消。根据我们模型测算,预期206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3.8亿吨,前述我们估算未来我国年化森林碳汇为9.75亿吨,则届时我们仅需要4.05亿吨的碳捕捉+碳封存的产能即可实现碳中和。

进一步分析来看,对于难脱碳领域的二氧化碳脱除有可能导致其中间产品价格提升很大。尽管其对GDP总量或消费者生活水平影响相对有限,但其仍有可能对具体企业经营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例如,钢铁生产脱碳可能会使每吨钢铁的成本增加 20%,但对于完全使用零碳钢铁的汽车而言,制造成本增量将不超过目前普通汽车价格的1%。未来我国有望通过逐步建立国内碳定价体系并建立各国碳价的互联机制,合理平衡脱碳成本及森林碳汇、CCER等机制的价格体系,避免相关企业在脱碳进程中在国际竞争力上受到削弱。

研判二十、脱碳对海运首当其冲,利多LNG板块

2019年全球海运贸易量达119亿吨,动力煤为10.2亿吨,占比8%,原油20亿吨,占比17%,成品油10亿吨,占比9%,LPG为1亿吨,占比1%,LNG为3.56亿吨,占比3%。能源贸易合计为45亿吨,占比38%。从能源结构转化趋势看,动力煤存在下降趋势,利空干散货板块;LNG存在占比提升,利多LNG板块。

2030年原油在快速脱碳背景下,海运贸易量在达到峰值后会逐渐下滑。动力煤在渐变和快速脱碳背景下也会出现下滑趋势。LNG的确定性较好,无论在哪种情景下,海运贸易量都出现大幅度上涨。

原标题:中信建投关于“碳中和”二十大趋势研判:我国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 低碳新材料迎长期发展机遇。转载又删减。


作者: 来源:证券之星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