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发改委网站6月1日消息,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锚定碳达峰、碳中和与 2035 年远景目标,按照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20%左右任务要求,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发利用,积极扩大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规模。2025 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 亿吨标准煤左右。可再生能源年发
(六)稳妥推进海洋能示范化开发。
稳步发展潮汐能发电。优先支持具有一定工作基础、站址优良 的潮汐能电站建设,推动万千瓦级潮汐能示范电站建设。开展潟湖 式、动态潮汐能技术等环境友好型新型潮汐能技术示范,开展具备 综合利用前景的潮汐能综合开发工程示范。
开展潮流能和波浪能示范。继续实施潮流能示范工程,积极推 进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应用,开展潮流能独立供电示范应用。探 索推进波浪能发电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多种形式的波浪能发电装置 应用。 探索开发海岛可再生能源。结合“生态岛礁”工程,选择有电力 需求、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海岛,开展海岛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 示范,探索海洋能在海岛多能互补电力系统的推广应用。
四、促进存储消纳,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 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存储调节设施,强化多元化智能化电网基 础设施支撑,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适应能力。 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终端直接利用,扩大可再生能源多元化非电利 用规模,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促进乡村可再生能源综 合利用,多措并举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一)提升可再生能源存储能力。
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开展各省(区、市)抽水蓄能电 站需求论证,积极开展省级抽水蓄能资源调查行动,明确抽水蓄能 电站的建设规模和布局,编制全国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大 力推动项目建设,实现丰宁、长龙山等在建抽水蓄能电站按期投产; 加快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加快纳 入全国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在新能 源快速发展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灵活分散的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示 范,扩大抽水蓄能发展规模。
推进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大型储能试点项目建设。开展黄河上游 梯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研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提升开发建设经 济性。探索新能源发电抽水与梯级储能电站、流域梯级水电站的联 合运行,创新运行机制。充分利用黄河上游已建成梯级水电站调节 库容,推进龙羊峡-拉西瓦河段百万千瓦级梯级电站大型储能试点项 目建设,支撑青海省新能源消纳和外送。
有序推进长时储热型太阳能热发电发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 关,推动太阳能热发电成本明显下降。在青海、甘肃、新疆、内蒙 古、吉林等资源优质区域,发挥太阳能热发电储能调节能力和系统 支撑能力,建设长时储热型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推动太阳能热发电 与风电、光伏发电基地一体化建设运行,提升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 可靠性。 推动其他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 位,完善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的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发挥储能 调峰调频、应急备用、容量支撑等多元功能,促进储能在电源侧、 电网侧和用户侧多场景应用。创新储能发展商业模式,明确储能价 格形成机制,鼓励储能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力用户提供各类调节 服务。创新协同运行模式,有序推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 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
(二)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纳。
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及智能化升级,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 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电网配套工程及主网架 建设,提升关键局部断面送出能力,支撑可再生能源在区域内统筹 消纳。推动配电网扩容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提升配电网柔性开放接 入能力、灵活控制能力和抗扰动能力,增强电网就地就近平衡能力, 构建适应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网和多元负荷需要的智能配 电网。 提升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积极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推 动自备电厂主动参与调峰,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合理布局一批天 然气调峰电站,充分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优化电力调度运行,合理 安排系统开机方式,动态调整各类电源发电计划,探索推进多种电 源联合调度。引导区域电网内共享调峰和备用资源,创新调度运行 与市场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区域电网内就地消纳。
(三)推动可再生能源外送消纳。
加强送受端电网支撑,提升“三北”地区既有特高压输电通道新 能源外送规模。强化送受端地区网架结构,提升电网基础设施支撑 能力,推动“三北”地区既有特高压交直流通道输电能力尽快达到设 计水平。统筹配套一批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充分提升输电通道中 新能源电量占比,扩大跨省跨区可再生能源消纳规模,持续提升存 量特高压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输送比例。 提升基础设施利用率,推动既有火电“点对网”专用输电通道外 送新能源。利用上都、托克托、锦界、府谷等火电“点对网”专用输 电通道,就近布局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通过火电专用通道外送, 推动传统单一煤电基地向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转型。 优化新建通道布局,推动可再生能源跨省跨区消纳。加快建设 白鹤滩至华东、金沙江上游至湖北特高压输电通道,在确保水电外 送的基础上,扩大风电和光伏发电外送规模。加快建设陕北至湖北、 哈密至重庆、陇东至山东等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建设,提升配套火 电深度调峰能力,在送端区域内统筹布局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可 再生能源电量占比原则上不低于 50%。
(四)加强可再生能源多元直接利用。
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终端直接应用。在工业园区、大型生产 企业和大数据中心等周边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新能源电力专线供 电,建设新能源自备电站,推动绿色电力直接供应和对燃煤自备电 厂替代,建设一批绿色直供电示范工厂和示范园区,开展发供用高 比例新能源示范。结合增量配电网试点,积极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 主的微电网、直流配电网,扩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终端直接应用规 模。在边远地区,结合新型储能,构建基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独 立供电系统,推动可再生能源直接应用。 扩大可再生能源非电直接利用规模。做好区域可再生能源供暖 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等的衔接,在北方清洁供暖中因地制宜 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供暖,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 源供暖行动。在城镇新区推动可再生能源供暖与天然气、电力等其 他清洁供暖方式的耦合集成,示范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供暖为主的多 能互补供暖体系。持续推进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清洁液体燃料商 业化应用,在科学研究动力和安全性能的基础上,扩大在重型道路 交通、航空和航运中对汽油柴油的规模化替代。提高燃气、热力管 网等基础设施对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兼容性,加快完善相关标准,探 索推动地热能集中供暖纳入城镇供热管网、生物天然气并入城乡燃 气管网。
开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在学校医院、机场车站、工 业园区等区域,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终端冷热水电气等集成耦合利 25 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融合、应用方式和体制机制等创新,建设 高度自平衡的可再生能源局域能源网,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自产 自用。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地区等,扩 大分布式能源接入和应用规模,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可再生能源开发 利用,创新可再生能源全产业链开发利用合作模式,因地制宜创建 绿色能源示范县(园)。继续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推动可再 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并在支撑全国能源清洁低碳 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中东部能源消费集中的地区显著提升可 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五)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
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低、 氢能储输用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 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 推进化工、煤矿、交通等重点领域绿氢替代。推广燃料电池在 工矿区、港区、船舶、重点产业园区等示范应用,统筹推进绿氢终 端供应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交通领域绿氢使用比例。在可再生能 源资源丰富、现代煤化工或石油化工产业基础好的地区,重点开展 能源化工基地绿氢替代。积极探索氢气在冶金化工领域的替代应 用,降低冶金化工领域化石能源消耗
(六)扩大乡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 加快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乡村清洁能源利用体系。利用 建筑屋顶、院落空地、田间地头、设施农业、集体闲置土地等推进 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发展,提升乡村就地绿色供电能力。继续实 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程,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 27 能、电能供暖,完善产业基础,构建县域内城乡融合的多能互补清 洁供暖体系。提高农林废弃物、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率,发展生 物天然气和沼气,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动乡村能源技术 和体制创新,促进乡村可再生能源充分开发和就地消纳,建立经济 可持续的乡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开展村镇新能源微能网示 范,扩大乡村绿色能源消费市场,提升乡村用能清洁化、电气化水 平,支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加大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投入,加 快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聚焦脱贫地区等农村电网薄弱环 节,加快消除农村电力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 全面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建设满足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 入、电动汽车下乡等发展需要的县域内城乡互联配电网,筑牢乡村 振兴电气化基础。 提升乡村可再生能源普遍服务水平。统筹乡村可再生能源发展 与乡村集体经济,通过集体土地作价入股、收益共享等机制,培育 乡村能源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模式,支持乡村振兴。强化县域可 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乡村能源站行动,建设 具备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诊断检修、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生物质成 型燃料加工等能力的乡村能源站,培养专业化服务队伍,提高乡村 能源公共服务能力。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推动城乡可再生能源 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同步发展,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农业农村生产经 营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智慧用能水平。积极探索能源服务商业模式 和运行机制,引导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壮大乡村能源队伍,构建功 能齐全、上下联动、自我发展的乡村可再生能源服务体系。
五、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 布局前沿方向,激发创新活力,完善可再生能源创新链,加大 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提高产业 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供应链弹性韧性,持续巩固提升我国可再生能 源产业竞争力。
(一)加大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攻关力度。 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创新机制,提升新型电力系统 稳定性可靠性。改善新能源发电涉网性能,提高风能、太阳能资源 预报准确度和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精度,提升风电、光伏发电 主动支撑能力和适应电力系统扰动的能力。加大新型电力系统关键 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创新高比例可再生能 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置的电力系统稳定理论、规划方法和运行控 制技术,提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研究建立电力应急保障体系, 合理配置长时新型储能,优化系统风光水火储发展结构,提高多元 互济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精度,提升电力可靠供应裕度和应急 保障能力。
加强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加强前瞻性研 究,加快可再生能源前沿性、颠覆性开发利用技术攻关。重点开展 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研制、高海拔大功率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光伏发电户外实证示范,掌握钙钛矿等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光伏 电池制备及产业化生产技术,突破适用于可再生能源灵活制氢的电 解水制氢设备关键技术,研发储备钠离子电池、液态金属电池、固 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 推进大容量风电机组创新突破;突破生物天然气原料预处理、消化、 利用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推进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新型电解 水设备研制;加快大容量、高密度、高安全、低成本新型储能装置 研制。
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创新及应用。以重大工程为依 托,推动水电特殊地质条件地区地基处理与筑坝技术研究,突破高 水头大容量水轮发电机组制造技术。重点推进深远海海域海上风电 勘察、施工、输电、运维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光热发电工程施 30 工技术与配套装备创新,研发光热电站集成技术。支持干热岩开发 技术、高温地热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展中深层地热供暖技术 创新。
作者: 来源:国家发改委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