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发改委网站6月1日消息,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锚定碳达峰、碳中和与 2035 年远景目标,按照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20%左右任务要求,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发利用,积极扩大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规模。2025 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 亿吨标准煤左右。可再生能源年发
(二)积极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
积极推动风电分布式就近开发。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油
气矿区及周边地区,积极推进风电分散式开发。重点推广应用低风
速风电技术,合理利用荒山丘陵、沿海滩涂等土地资源,在符合区
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中东南部风电就地就
近开发。创新风电投资建设模式和土地利用机制,实施“千乡万村
驭风行动”,大力推进乡村风电开发。积极推进资源优质地区老旧
风电机组升级改造,提升风能利用效率。
大力推动光伏发电多场景融合开发。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开
发,重点推进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建筑等屋顶光伏开发利
用行动,在新建厂房和公共建筑积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开发,实
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规范有序推进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
开发,建设光伏新村。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利用行动,鼓励农(牧)
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复合开发模式,推动光伏发电与 5G 基站、大
数据中心等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光伏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铁
14
路沿线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沿线等交通领域应用,因地制宜开
展光伏廊道示范。推进光伏电站开发建设,优先利用采煤沉陷区、
矿山排土场等工矿废弃土地及油气矿区建设光伏电站。积极推动老
旧光伏电站技改升级行动,提升发电效益。
(三)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一体化开发。
科学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推进前期工作,实施雅鲁藏
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做好金沙江中上游等主要河流战略性工程和控
制性水库的勘测设计工作,按照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
确保底线原则,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方案。积极推动金沙江岗托、
奔子栏、龙盘,雅砻江牙根二级,大渡河丹巴等水电站前期工作。推动工程建设,实现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雅砻江两河口等水电
站按期投产;推进金沙江拉哇、大渡河双江口等水电站建设;重点
开工建设金沙江旭龙、雅砻江孟底沟、黄河羊曲等水电站。落实网
源衔接,推进白鹤滩送电江苏、浙江输电通道建成投产,推进金沙
江上游送电湖北等水电基地外送输电通道开工建设。加强四川等地
的电网网架结构,提升丰水期通道输电能力,保障水电丰水期送出。 积极推进大型水电站优化升级,发挥水电调节潜力。充分发挥
水电既有调峰潜力,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水电灵活调
节能力,支撑风电和光伏发电大规模开发。在中东部及西部地区,
适应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对已建、在建水电机组进行增容改造。科学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红水河、黄河上游等主
要水电基地扩机。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移民安置。继续做好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
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加强保护措施效果跟踪监测,推进环境影 响跟踪评价,持续改进和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运行效果。建立健全移民、地方、企业共享水电开发利益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
水电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库区发展、移民收益与电站
效益结合,增强库区发展动力,构筑水电开发共建、共享、共赢的
新局面。
依托西南水电基地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建设。做好主
要流域周边风能、太阳能资源勘查,依托已建成水电、“十四五”期
间新投产水电调节能力和水电外送通道,推进“十四五”期间水风光
综合基地统筹开发。针对前期和规划水电项目,按照建设水风光综
合基地为导向,统筹进行水风光综合开发前期工作。统筹水电和新
能源开发时序,做好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及电网接入,明确风电和
光伏发电消纳市场,完善水风光综合基地的资源开发、市场交易和
调度运行机制,推进川滇黔桂、藏东南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建设。
(四)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
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优化生物质发电开发布局,稳步发展城
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探索
生物质发电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结合的发展潜力和示范研究。
有序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因地制宜加快生物质发电向热电联产转
型升级,为具备资源条件的县城、人口集中的乡村提供民用供暖,
为中小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开展生物质发电市场化示范,完善区域
垃圾焚烧处理收费制度,还原生物质发电环境价值。
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合理发展以农林生物质、生物质
成型燃料等为主的生物质锅炉供暖,鼓励采用大中型锅炉,在城镇
等人口聚集区进行集中供暖,开展农林生物质供暖供热示范。在大
气污染防治非重点地区乡村,可按照就地取材原则,因地制宜推广
户用成型燃料炉具供暖。
加快发展生物天然气。在粮食主产区、林业三剩物富集区、畜
禽养殖集中区等种植养殖大县,以县域为单元建立产业体系,积极
开展生物天然气示范。统筹规划建设年产千万立方米级的生物天然
气工程,形成并入城市燃气管网以及车辆用气、锅炉燃料、发电等
多元应用模式。
大力发展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积极发展纤维素等非粮燃料乙
醇,鼓励开展醇、电、气、肥等多联产示范。支持生物柴油、生物
航空煤油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使用
(五)积极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
积极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制冷。结合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
在北方地区大力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因地制宜选择“取热不耗
水、完全同层回灌”或“密封式、井下换热”技术,最大程度减少
对地下土壤、岩层和水体的干扰。探索新型管理技术和市场运营模
式,鼓励采取地热区块整体开发方式,推广“地热能+”多能互补的
供暖形式。推动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集中规划、统一开发,鼓励开展
地热能与旅游业、种养殖业及工业等产业的综合利用。加强中深层
地热能制冷研究,积极探索东南沿海中深层地热能制冷技术应用。
全面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重点在具有供暖制冷双需求的华北
平原、长江经济带等地区,优先发展土壤源热泵,积极发展再生水 源热泵,适度发展地表水源热泵,扩大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规模。
满足南方地区不断增长的供暖需求,大力推进云贵等高寒地区地热
能开发利用。
有序推动地热能发电发展。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区推动高
温地热能发电发展,支持干热岩与增强型地热能发电等先进技术示
范。在东中部等中低温地热资源富集地区,因地制宜推进中低温地
热能发电。支持地热能发电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发展
作者: 来源:国家发改委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