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故事的起源,是三体星人想殖民地球。
在前往地球的征途中,他们发射了两个量子机器人——智子,光速赶往地球,破坏粒子加速器的实验结果,务必在三体星人抵达地球前,把人类科技锁死在四维空间里。
封锁的效果很明显。
当面壁者“罗辑”从休眠中苏醒后,看到人类社会先进的人工智能与各种设备仪器,一度以为三体威胁已经解除
03
背叛
“轰隆隆的蒸汽机冒着滚滚的浓烟,工厂里挥汗如雨的工人正在挥着铁锹将煤泥投掷向燃烧炉;脸庞黢黑的孩子挎着个小小的篮筐,他不住地在煤矿四周弯下身子捡起煤块,以便晚上卖得个好价钱换一顿糊口饭。”
这样的场景,在18世纪的英国,相当常见,象征着曾经帝国的荣光。
百年匆匆,2015年12月18日,因持续恶化的煤炭行情等因素,英国煤炭公司正式宣告关闭英国最后一个地下煤矿“凯灵利”。 这意味着,始于300年前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煤炭工业,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英国政府还承诺,将在2025年前关停全部燃煤电厂,逐步淘汰煤炭使用。
然而世事的发展,总是不及预期。
2020年10月,为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英国政府曾批准一个耗资1.65亿英镑的煤矿开采计划。但在环保组织的舆论控诉下,该项目在2021年遭到暂停。
可到最近,随着俄罗斯终止向欧洲运输天然气,在关闭最后一座地下煤矿近7年后,4月25日,对煤矿项目的新审查开启了。如果通过,这将是英国30年来建设的首个地下深井煤矿。
从告别过去,到重新拾起,不过短短几年。
除此之外,外媒声称德国与法国已经计划放弃碳中和目标,反而要大力发展煤炭。
比如曾经的“退煤先锋”德国,目前已经宣布建立战略煤炭储备,并重新启动早就退役的燃煤火电厂,到明年冬天,总容量可能会增加8- 34GW。
意大利也表示,如果发生“能源绝对短缺”,国内两家现役火电厂将满负荷运转。
这些都可以理解。目前欧洲地区的天然气价格,暴涨数倍,很多民众日常做饭,都不敢把火开到最。
在生存问题面前,游戏规则不值一提,即使是自己曾经极力倡导的碳中和规则。

凡是生存发展,必然是要耗费能源,造出更多的污染与碳排放,这是最基础的物理规律。
曾经,站在人类文明“灯塔”上的“先进国家”,以全人类生存之大义,通过碳中和,名正言顺地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但欧美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升级完成科技与资本积累之后,可以通过进口大部分的生存所需来维持它们体面精致的生活,却有意无意地忘记了,这些物资的从生产到送到它们手上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有更大量的碳排放,只是污染和碳排放在发展国家而已。
如果真的完全去全球化,一切生存所需都需要自给自足,其实它们会发现,它们的污染和碳排放,不会比发展中国家少。
这是一个被有意忽略的真相。
04
亮剑
大分流的故事,还有后续。
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中国崛起已然成为世界进程最重要的篇章。而回顾前两次大分流,历史主角的崛起,能源是背后突出的情节。
最高峰时,中国占全球能源需求的63%。但人尽皆知,我们的石油并不算丰富,因为人口众多、消耗巨大,大部分都依赖进口。
这样看来,碳中和对我们到底有没有好处?我想从一个历史典故说起。
战国末期,面对威胁益深的秦国,韩国君臣想出一条“疲秦之计”:派出水利专家郑国入秦,说服秦王修建水利工程,借此消耗敌国的人财物力。
工程过半,因为耗资过巨,秦人终于发现阴谋,欲杀郑国。
将死之际,郑国却进言秦王政:修此渠,韩国无非苟延数年;于秦国,却是万世之利。
嬴政觉得言之有理,下令工程继续。耗费十年,长达300里的“郑国渠”终于完工。原本贫瘠的关中平原,很快变得沃野千里,为秦灭六国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这八百里秦川,直到后世大唐,一直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地方。

间谍的遗作,郑国渠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因为转型新能源,需要极为巨大的投入。我们可以把碳中和理解为发达国家对后发国家的“疲秦之策”。
而“疲秦之策”如果消化得好,迟早会成为“强秦之道”,重演历史故事。
首先,在高举“拯救全人类”大义的旗帜下,欧美对发展中国家商品苛以高昂“碳税”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站在这个角度,与其将来被动挨打,不如趁早主动求变。
其次,通过碳中和,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本身也符合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需要。
长久以来,中国对外能源的依存度都过高,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73%和43%。如果遭遇不确定因素,社会的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比如著名的“马六甲困局”。

另外, 不论是水电、风电、光伏还是核电,从本质上看,都是制造业或建造业。这是我们最擅长的领域。
通过大规模生产,逐步降低成本,逐渐达到替代化石能源的目的。同时,还能逐步淘汰高耗能企业,倒逼国内行业转型,制造更多的就业与更高的GDP。
彼时的阳谋,现在看起来,已经无关紧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我们必然亮剑其中。
作者: 来源:格隆汇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