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需求预期好于海外
A股光伏板块近期大幅走低,这已经反映出市场的悲观预期,但是,在与多家产业链龙头公司交流过程中,记者的一个明显感受是,产业要比资本更加乐观。
例如,上述硅片公司人士就向记者表示,现在各国都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从电站建设者的角度来看,融资成本更低,收益率更高,可能会刺激一部分市场需求。
产业链的反馈显示,国内光伏行业之所以迟迟未能实现平价,主要是因为组件之外的非技术成本偏高,包括财务费用、土地费用和接入并网的隐形费用等,其中,财务费用占大头。记者从两家电站投资企业了解到的数据均显示,贷款大概能占到电站建设投入的七成以上。
不少从业人士向记者提到,疫情过后,光伏市场可能迎来爆发性的需求反弹。实际上,比照消费的情况来看,此前有不少观点预测,复工复产后,国内消费有可能迎来“报复性反弹”,然而,消费的“报复性反弹”并未如约而至,那么,预期中的光伏爆发性反弹又成色几何?
上述组件厂商人士认为,两个基本面因素决定了光伏本身的需求较为稳定。一是光伏下游面向电力市场,需求弹性比快消或服务行业低,即使面临经济下滑,电力需求萎缩的比例相对较小;二是除非油价长期低迷,不然光伏在所有发电技术中非常具有竞争力。
“产业链预见到的需求反弹,更多是考虑疫情结束后的经济刺激因素,光伏电站的金融属性较强,且光伏建设容易承接更多资金,各国政府如果想快速拉动经济产值,特别是借机改变本国能源结构的话,这将是一个好机会。”
从国内及海外的需求来看,产业链厂商普遍预测较为乐观,认为国内今年新增装机有望达到40GW左右,由于2019年的基数较低,该预测值的增幅超过30%。一家厂商就反馈说,由于隔离时间要求,公司华东生产基地在2月受到一定影响,但复工后生产经营比较正常。
相比之下,海外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一方面,部分欧洲国家已陆续放松封闭措施,西班牙4月13日起已经恢复光伏电站的建设;但另一方面,巴西正无限期推迟一系列光伏项目招标,印度的光伏产业也因公共卫生压力遭遇重创。
“海外市场需求现阶段还不好定量的去预测,专业机构年初的预测是,今年全球新增装机约140GW,目前预测已经向下调整了10-20GW。”上述覆盖中上游产业链的龙头公司人士向记者说道。在全球预测下调的情况下,国内装机的增长势必意味着国外装机更大幅度的下调。
记者注意到,4月23日下午,隆基股份召开了业绩说明会,公司董事长钟宝申表示,基于疫情发展,公司将更加侧重国内市场,提高国内市场占比。
针对疫情对海外市场的影响情况,钟宝申介绍说,目前,美欧日韩地区的疫情总体是受控的,疫情对这些地区的业务总量影响不会特别大,但其他新兴地区今年的风险相对会比较大,原因是,在疫情影响下,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不稳定,进而影响到当地光伏市场的发展。
现金流重要性凸显
去年以来,光伏行业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扩产,特别是对于龙头企业,扩产的逻辑就是要用优势产能将落后产能挤出市场。今年初,通威股份、隆基股份、晶澳科技等多家龙头企业宣布扩产计划。
光伏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属性,大规模的频繁扩产令不少企业患上了“资金饥渴症”,数十亿元的再融资方案频频现身。但是,当前疫情导致需求萎缩,这与极度依赖现金的光伏行业不期而遇,项目建设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青黄不接是否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疫情期间对现金流的要求肯定是比平时高一些,但目前我们觉得问题不大。”一家上游头部厂商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的第二主业周转快,收入稳定,能够提供很好的现金流,光伏制造端一直以来不允许有应收账款,“如果我们开始亏现金了,行业内基本就没有谁能熬过来。”
该人士认为,疫情期间,光伏企业要拼成本、拼综合竞争力,只要熬过去,市场是怎么下去的,还会怎么回来。此外,受访的硅片企业表示,与国内企业更看重毛利率不同,公司本身一直十分重视现金流;组件企业也表示,目前公司现金储备较高,资产流转速度较快。
从历史经验来看,光伏行业每一轮需求端的恐慌,都会引发产业链价格的调整以及行业内所有公司盈利能力的下滑,其中,中小企业由于现金流的相对脆弱且研发能力相对缺失,随着行业的调整有可能会陷入永久性的退出。
近期,多家A股光伏公司披露了2019年报及2020年一季报,从业绩表现来看,行业分化的势头已经显现。隆基股份一季度完成营业收入86亿元,实现净利润18.6亿元,分别增长50.6%和204.9%,但公司当季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正转负,为-5.36亿元。
晶澳科技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一季度业绩同向上升,实现净利润2.5亿元-3亿元,增长189%-247%。公司解释称,一季度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大,出货量同比增加,同时,公司不断加强成本管控,毛利率提高。
通威股份一季度实现营收78.2亿元,同比增长26.85%,但净利润减少了近三成。记者了解到,通威股份净利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电池片环节降价的影响,去年同期,电池片价格处于高位,单瓦盈利在0.2元以上,伴随降价,单瓦盈利性已经较去年降低。
有电池片厂商就向记者反馈说,虽然电池片的成本也在下降,但成本下降的幅度远远低于价格下降的幅度,这是令行业担忧的一点。
协鑫集成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亏损1.2亿元-1.5亿元,公司解释称,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上游供应商复工时间普遍延迟,交通运输受限,原材料价格及物流成本上升,客户订单交付受阻。海外市场需求随着海外疫情的爆发,一季度出现一定幅度的延迟和削减。
中来股份的业绩预告也显示,公司一季度亏损1700-2200万元,同比下降161%-179%。公司称,由于国内电站项目无法按期开工,部分背膜及组件订单出货受到影响;同时,部分原辅料短缺,造成制造成本偏高。
“从不同环节来看,龙头企业都要优于中小型企业,这个趋势比较明显了,相关辅材的龙头企业也跟竞争对手拉开了一定差距,如光伏玻璃、胶膜、逆变器等。”一位受访的从业人士向记者说道,在他看来,疫情之下行业洗牌已经开始,一二季度的业绩将成为辨别公司质量的重要试金石。
原标题:光伏产业再现“531”至暗时刻?全产业链杀价 从业者从“绝望”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