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指明谈判不畅的俄方“内因”
现在回想起来,俄罗斯政府对中俄原油管道迟迟不作决定与最初中石油选择尤科斯公司为合作方有关。尤科斯公司总裁是苏联共青团书记,在苏联解体私有化过程中“下海”办了尤科斯公司,政治上与当局不和,还有政治野心,2004年俄罗斯政府以偷漏税为名开始调查尤科斯公司,霍多尔科夫进了监狱。
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时,曾让我和马富才到他下榻的总统房间汇报与俄方谈判中俄原油管道的情况。胡锦涛主席和夫人刘永清正在吃晚饭,还给了我一块烤红薯,我拿在手里没有敢吃。马富才同志汇报强调中俄原油管道至今谈不成的原因主要是日本从中搅局。我记得胡锦涛主席听后说了一句,你们不要光从外面找原因,还应该从俄罗斯内部找找原因。但是当时我们没有领会,马富才和霍多尔科夫第二天还举行记者招待会,俄罗斯政府只来了一个外交部副部长,政府态度不积极。
焊工正在焊接管道 视觉中国
马凯和尤权两位领导力促6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方案,赢得输油支线中国优先地位
俄政府以偷税漏税罪逮捕霍多尔科夫后,在2004年12月19日公开拍卖尤科斯公司的下属子公司尤甘斯克油气公司76.79%股份,用以解决尤科斯的税务问题。贝加尔金融集团以93亿美元左右等值卢布竞价胜出。此后,俄罗斯石油公司又通过收购贝加尔金融集团全部股份,成为尤甘斯克公司76.79%股份的所有者。而尤科斯公司的美国股东在美国起诉俄罗斯政府侵吞私有财产。俄罗斯石油公司为筹集资金向中国方面提出了“贷款换石油”的合作方案,希望从中囯贷款60亿美元,俄方以销售石油款偿还。此前中国的银行从未向外国企业一次性贷款如此大的金额,同时,苏联解体后经济下滑,中国国内舆论普遍对俄罗斯经济不看好,对俄罗斯的信用也持怀疑态度。向俄罗斯石油公司一次性贷款60亿美元在中国金融界很难得到支持。
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召开会议协调各部门意见,只有马凯和我态度明确,主张给俄罗斯石油公司提供这笔贷款。我们认为中国需要购买俄罗斯的石油,而且从俄罗斯的进口量还在逐年增多,只要这笔贷款与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挂钩,贷款的风险是可控的,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扩大对俄能源合作,打破建设中俄原油管道的僵局。当时由陈元同志任行长的国家开发银行一向秉持按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贷款方针,陈元同志提出开发性金融的贷款思路,因此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只要国务院作出决策,国家开发银行愿意做这笔贷款的主贷银行。
国家发改委将协调情况和我们的意见上报国务院后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支持,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同志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说服各部门作出了同意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发放60亿美元贷款,并与购买俄罗斯石油挂钩的“贷款换石油”方案,具体由中石油和国家开发银行与俄罗斯相应部门进行商务谈判。
2005年1月8日,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关于进口4840万吨俄罗斯原油的长期贸易合同》,根据合同,俄罗斯方面将在2005年至2010年间通过铁路向中国供油4840万吨,并从中方获得贷款60亿美元,以原油贸易获得的收益偿还贷款。国家开发银行也与俄方达成了贷款的商务条件,以国际Libor利率加300点的商业贷款利率,这个贷款利率是不低的,完全是按照商业原则进行,贷款期6年。设立一个专门的银行账户,中国向俄罗斯购油的购油款存入这个账户,从这个账户向国家开发银行按期偿还贷款利率和本金。中石油向俄罗斯石油购油的价格也完全按照国际油价,以布伦特、得克萨斯、迪拜等国际油价按一定公式计算出来。在执行中,由于Libor利率提高,再加300点后已经超出了当时国际商业贷款的利率,应俄方的要求,开发银行降低了一次加的点数,大概降为Libor加200多基本点,大致与国际商业贷款差不多的水平。后来有的媒体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价格和贷款利率的妄加猜测都是不实之词。到2011年,俄方还清了全部60亿美元贷款和利息,中国也购买了4840万吨石油,真正实现了双赢。国家开发银行也以这笔贷款为发端,开始了国际金融业务,并且成为国家开发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
后来俄罗斯石油公司谋求上市,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中石油、中石化当时上市时也是这么做的,BP、壳牌公司成了中石油、中石化的战略投资者,买了中石油、中石化10%的股份,但后来他们趁中石油、中石化股价好时抛售了,据说仅此赚的钱相当于他们此前在中国的投资。为此两大石油公司非常恼火,认为他们“不够意思”,但是他们回应这是企业商业行为,无可指责。俄油寻找战略投资者首先想到了中石油,马凯同志和我主张应趁此机会,争取在俄罗斯石油中多占些股份,这正是我们过去一直争取的。但是中石油更多地从当时的商业利益考虑,认为俄石油股价估高了。后来时任中石油副总经理周吉平向马凯和我报告,说买了俄油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者股票,俄油很感谢我们。我当时听了就很不高兴,当着马凯同志面就说中石油,印度还买了10亿美元,我们的确应该是俄罗斯石油的战略合作伙伴,而且我们过去一直想拥有俄罗斯石油的上游资产,现在不正是机会吗?为什么我们买的还没有印度多?而中石油的解释是俄油股价估高了。但俄油上市后正值国际油价高涨,股价是上涨的。正是人算不如天算也。
这其中还有一个插曲,对俄的油气合作一直是由中石油一家与俄罗斯洽谈,我们担心如果中石化等其他公司参与进来,中国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会被俄方利用,对我们与俄罗斯的谈判不利,所以政府也认可只由中石油一家与俄方谈判,约束其他公司不要掺和。和中石油同为“三桶油”之一的中石化在对俄石油合作中不甘被边缘化,私下也买了俄石油的两亿美元股票。此外,中石化也与俄石油在私下进行接触,商议出由俄罗斯经由蒙古国,到北京燕山的又一条管道路由。但是这不符合最初我们想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弥补大庆油田产量下降的初衷,担心这一方案会搅黄已经在推进中的到大庆的管道方案。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告知时任中石化董事长李毅中,希望中石化停止与俄罗斯谈判经蒙古国的管道,中石化于是退了出来。但是中石化还是通过铁路运输,经蒙古国到燕山石化,进口了一部分俄罗斯石油。这是其中一段小插曲。
“贷款换石油”的合作,促使俄方在建设通往中国的支线原油管道问题上态度趋于积极。2005年7月8日,普京总统在苏格兰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首次表示,俄罗斯将在建设远东原油管道时优先铺设通往中国的输油支线。9月7日俄媒体报道,普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接见西方记者时说,“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线一期工程将修至中国境内城市大庆,俄罗斯的石油首先输送到中国大庆,大庆支线的建成是第一位的。但最终会把管道修到纳霍德卡。”自此确定了中国优先的原则。
2006年3月21日普京总统访华,能源合作是中俄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双方在能源领域签署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能源合作也进入了务实合作的新阶段。签署的文件包括中石油与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的《会谈纪要》,纪要的核心内容是俄方将完成俄境内斯科沃罗季诺至中国边境段原油管道建设的项目建议书和投资论证,并提交俄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在此之后,双方企业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包括完成从斯科沃罗季诺至中国边境段的踏勘、讨论黑龙江穿越方案等。
俄方对建设通往中国的原油管道态度趋于积极,但仍不明朗。尽管普京总统多次提出要建设到中国的支线管道,但俄政府从未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的文件中明确中国支线管道的建设问题,中俄原油管道仍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