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荐读|中俄原油管道十五年谈判纪实

2018-05-25 15:57:04 太阳能发电网
本文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为《中国经济周刊》独家撰写的纪实文章,文中详尽回忆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15年中俄原油管道谈判历史。

“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日本搅局

之后俄罗斯国内反对“安大线”方案的舆论越来越多,主要的反对理由是“安大线”经过贝加尔湖南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号称占全球陆地淡水的七分之一,是俄罗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担心石油管道一旦出现事故污染贝加尔湖。另外,反对“安大线”的理由还有,俄罗斯应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安大线”只是将管道建到中国,向中国出口石油,应该考虑面向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管道方案。

于是,“安纳线”的方案浮出水面。据说“安纳线”的方案是由日本提出的。线路走向从伊尔库茨克州安加尔斯克油田出发,沿着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和中俄边境地区,通往俄罗斯远东港口纳霍德卡。“安纳线”全程都在俄境内,而不是只通往中国的管道。俄罗斯可以从太平洋(2.800, 0.01, 0.36%)岸边的纳霍德卡港将石油输往东亚其他国家。

日本也是一个需要进口石油的国家,也谋求进口来源的多元化,降低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对俄罗斯只建通往中国大庆的原油管道心里是很不舒服的。2002年年底,日本方面开始积极游说俄铺设“安纳线”,2003年上半年,时任日本首相小泉两次与普京总统会晤,专门讨论能源合作问题。6月,时任日本外相川口顺子和前首相森喜朗访问俄远东地区,允诺为俄西伯利亚油田开发和管道建设提供75亿美元贷款,条件就是俄铺设“安纳线”。日本还想通过与俄能源合作,提高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说白了就是要搅黄“安大线”方案。

由于日本的介入,俄内部开始重新讨论和确定原油管道的线路走向。在按什么线路建设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问题上,中日之间展开了暗中角力。

普京最终拍板“泰纳线”,但悬念又出现

2003年我国政府换届,胡锦涛任国家主席,2003年5月正当中国国内非典疫情肆虐的时候,胡锦涛主席开始了他作为国家元首的首次出访,参加俄罗斯圣彼得堡建市300周年纪念活动和出席上合组织第三次元首会晤,我陪同出访。访俄期间胡锦涛主席亲自做普京总统的工作,发表了上合组织莫斯科宣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巩固,有力地促进了俄罗斯下决心建设中俄原油管道工程。

经过两年多的论战和博弈,2004年12月31日,由普京总统亲自拍板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即“泰纳线”方案,将原“安大线”走向向北推了400多公里,远离了贝加尔湖,解决了俄罗斯国内长期争论的贝加尔湖环保问题。“泰纳线”东起伊尔库茨克州泰舍特,从贝加尔湖北面400多公里处经过,然后沿着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从斯科沃罗季诺开始沿着中俄边境地区,最后到达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

“泰纳线”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首先铺设泰舍特—斯科沃罗季诺区段石油管道,设计年输油量为3000万吨,在纳霍德卡同时建设大型石油储存装置。斯科沃罗季诺就位于我国黑龙江省漠河黑龙江对岸,管道由俄罗斯一侧黑龙江边的腾达穿越黑龙江,再由中方建设从漠河到大庆的管道。二期工程包括铺设斯科沃罗季诺—纳霍德卡石油管道,这一段的年输送能力为5000万吨,并将泰舍特—斯科沃罗季诺这段石油管道的年输油能力扩大为 8000万吨。

俄联邦政府颁布第1731号令,2005年4月26日,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颁布91号令,批准建设“泰纳线”。

最后决定线路走向的背景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巩固,互信关系增强。俄罗斯方面意识到中国对建设中俄原油管道的强烈愿望,事实上中俄原油管道已经成了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两国互信的考验,同时也是俄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和俄能源外交、维护俄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也体现了俄罗斯向东亚各国出口原油的能源外贸战略姿态。但是此时俄罗斯并未明确建设到中国大庆的管道,或者称之为“泰纳线”的支线。俄方甚至有人说,中国需要原油可以从纳霍德卡港进口嘛!中俄原油管道的建设还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艰难的谈判和利益博弈还在后面。

 

中俄原油管道,大兴安岭施工点。视觉中国 中俄原油管道,大兴安岭施工点。




作者:张国宝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