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大并不是伟大

2018-05-01 09:55:48 太阳能发电网
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有决心,但还在摸索方法论。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但如何缩短学习曲线,降低试错成本,是摆在这些公司面前的一个共同问题。

大公司,行为保守,库存一旦加上去就很难拿下来:加上去时已经得到批准,是“合法”的,库存高是高,但不会有人拿你怎么样。但拿下来,则可能有风险,为公司省钱不一定能得到回报,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别人或别的部门找麻烦(听过库存控制中的另一“墨菲定律”没有:放着的时候没用,拿掉的时候就断料)。这在有些内部山头林立、部门之间关系不融洽的大公司更是如此。结果是那些行将就木的巨无霸们,供应链的一端守着一堆用不掉的零部件,另一端守着一堆卖不掉的货,整个一垃圾仓库。

库存是放上去容易、拿下来难,公司的流程、制度也是。大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解决方案了,就是在现有的系统、流程和规章制度上打绷带。后来问题没了,但这些“绷带”还是留在那儿,让供应链更低效。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新产品刚投产时,供应商的生产流程不稳定,次品率较高。作为解决方案,公司的质量部门要求供应商在生产流程中加入多个检验点,搜集各种数据,做各种分析。后来产品质量稳定了,质检流程还是照旧,因为谁都不愿承担“万一出了问题”的风险。这种避险心理是大公司的通病,也是供应链越来越低效的一个原因。

对于本土企业来说,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大”已经不是问题,“庞大”成了问题。特别是大型的国企、央企,迷信重资产运作,公司、供应链庞大不堪,资产回报率一路走低,异常低下,比如在2012年只有4%左右,跟银行存款利息差不多。这是个大问题,其解决方案在供应链运营和管理上。

庞大是表面现象,庞大的后面是复杂,而复杂则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为了生存,巨无霸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成功了,大公司就重回伟大公司的行列(例如IBM);不成功,则成为下一个并购对象。总的来说,从小到伟大到庞大的多,从庞大重回伟大的少。而其关键措施就是聚焦核心业务,降低产品和组织的复杂度,比如收缩产品线,砍掉过多的不盈利的产品;缩减供应商数量、集中采购;关停并转生产设施,砍掉多余人员。简化了组织和产品线,才能降低流程的复杂度,提高流程效率,集中精力做价值最高的事。

机构精简是降低复杂度的一大举措。大公司就如大树,定期得把枝枝桠桠修一下。在北美,大公司的重振大都由裁员开始。公司大了,人浮于事,事浮于人。人再多,总会有足够的事做;钱再多,总会有各种项目花出去。闲人越多,效率越低。为什么?闲人们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就给别人制造出很多麻烦来,比如把自己千方百计设计到流程中,层层“把关”;为了证明自己忙,做事反倒拖拉,一天能完成的,非用两天、三天。难怪美国有句话,说if you want it done, give it to a busy person(如果你想把件事儿给结了,交给个忙人吧)。

很多大公司,不管业务多忙,总有大批的闲人;不管任何时候,砍掉5%、10%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大损失,反倒让公司的效率更高。在硅谷,我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裁员,一次是2001年后的网络泡沫破灭,比如我的老东家从5000余人一路砍到2000人不到(我是在裁员结束后进入公司的,但还是切身感受到大幅裁员的影响);另一次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高科技公司的大幅裁员,有些公司高达百分之二三十。裁员的结果是生产效率不降反升,而且是大幅上升。就美国整体而言,这两次大型的衰退之后几年,生产效率都创下历史新高,公司的盈利也达到历史高点,这也是美国能够从衰退中快速恢复的关键。

遗憾的是,不管是裁员还是砍产品,都是极端行为。在没有压力,特别是外来压力的情况下,管理者鲜有动力来做这样的大手术:都知道是闲人,但花的是公司的钱,我来惹这人干嘛?再说闲人也不是百无一用啊,有些事还是可以给你做的,总比你自己做强。都知道有些产品不盈利,只能让供应链更复杂、成本更高,但每一个产品后面都有后台,都站着一个老总,这就如每个孩子都是有爸妈生出来的一样。你把他的产品给砍了,他的团队自然就不要了;没了团队,要他这老总干什么?他不跟你拼命才怪了。这些都是产品、组织的复杂度过度膨胀的根源,而且跟公司的规模、所有制、国别并没有多大关系。

但你不从产品、组织入手,又绝无可能解决这复杂度的问题:产品的复杂度决定了组织、流程和供应链的复杂度,因为复杂的产品线需要复杂的组织、流程和供应链来支持;组织复杂,在部门利益和闲人们的驱动下,公司的流程只能越来越复杂,效率越来越低下。这些都是大公司病,要解决,不但需要决心,而且需要技巧。

对于本土的大型国企、央企来说,一没决心,二不懂技巧,注定是很难瘦身,打建伟大的供应链。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有决心,但还在摸索方法论。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但如何缩短学习曲线,降低试错成本,是摆在这些公司面前的一个共同问题。



作者:刘宝红 来源:能源杂志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