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科学灵活的储能价格机制并非易事,建立与我国国情和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储能支持政策则显得尤为迫切。
定价难
由于储能系统千差万别,其作用难以量化,这也导致其定价体系十分不明确。
“价格政策支持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也很难。从价格特征来说,我们不太赞成专门针对某一种技术类型实行政府的价格支撑政策。目前,储能技术有几十种,我们不可能单独为某个技术或几十个技术制定一个适合大家的电价政策,这不太现实,也不太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调研员唐瑱无奈地说。
“储能是电力系统的幕后英雄,但是由于我国电力市场不发达,电价也不是由一个市场决定的,储能的经济效益还得不到充分体现。”北京北变微电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杜宏一席话戳中储能发展背后的痛点。
不仅如此,杜宏进一步指出,由于储能的特殊性——既是负荷又是电源,运行灵活多变,使得储能接入电网十分困难。另外,目前国内的储能配套政策和标准规范也很欠缺,“比如我们应该怎么来设计消防规范,储能灭火措施应该怎么确定等,连消防局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战略规划处副处长徐东杰也表示,由于储能类型、作用均不同,资金来源也不同,还不能一事一议,这些都决定了储能补贴政策不易太过乐观,政策出台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即使补贴政策出台,也可能会逐渐退坡,同时极易出现诸如“630光伏抢装潮”一样抢装抢上的局面。
“价格政策一定是要示范、引领,如果出得不好,或者出早了、出错了,都会有反面效应。”刘建平补充道。
通过市场形成价格
即使储能定价困难重重,但要想让储能的价值真正变成企业家的现金流,仍然需要一定的产业政策扶持,完善配套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此外,良好的市场氛围对储能产业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
唐瑱表示,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价格等多措并举的手段来支持储能发展。还可以考虑结合电力市场改革的方向,以及结合电力市场的建设,积极鼓励和推动储能在发电环节、电网环节以及用户环节参与市场交易,通过给用户提供调峰、调频备用等服务,与核电、光伏以及风电联合运行的方式获得收益。
“储能能否真正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最有效率的支持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证明和发挥储能自身的优势,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唐瑱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储能价格研究,加强与市场化改革的衔接,才能真正体现储能在市场上的价值。
与此同时,储能技术也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如果储能技术的电池技术没有突破,成本没有下降,市场也推广不起来。”唐瑱说。
徐东杰也表示,从政策层面看,补贴和补偿政策、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肯定是推动储能应用可盈利的关键因素。但是从技术和应用层面来看,降低技术成本,寻找更多的储能市场机会则是储能从业者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也有专家建议,应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推动有前景的技术路线,同时要关注用户的需求,通过引入金融资本、推动市场化价格机制形成,为储能创造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
“与其说在期待一个产业政策,倒不如说期待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这个市场环境一定要体现储能的价值,体现储能对于电力系统、能源系统的耦合性和支撑力度。”上述专家表示。
作者: 来源: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