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兴产业的培育,政策扶持是各国通行的必经之路,其他产业如此,光伏行业亦然。
事实证明,近几年,在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下,我国光伏产业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源动力。在经历几番整合之后,光伏已成为我国在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技术领先的产业之一,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政策助推光伏从稚嫩走向蜕变,而当下距实现平价上网仅差“临门一脚”的光伏产业,对政策、市场的关注也愈发谨慎。
出于国内生态环境与国际责任的考虑,大力发展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是国家能源发展与能源结构转型的当务之急。国家出台的《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即使105GW规模也只是初步发展目标,发展上限并未封顶。
近日,在国家能源局召开的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司司长朱明也明确表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已经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巴黎协定》,承诺到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的目标,国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并没有变化。
国家发改委研究院研究员时璟丽也表示,光伏105GW的指标,是在当时全社会用电量下降的情况,为实现上述减排目标而制定的。2017年以来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达到6.3%,电力需求逐步复苏,光伏产业的发展规模还将不断增大。“同时,在政府和电网的合理引导和调度下,全国弃光限电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缓解,弃光限电率同比下降4.5%,主要集中于新疆、甘肃和宁夏,其余各省均无大比例限电情况。总体消纳形势趋于好转,不会严重制约光伏产业的发展。”
据记者了解,2017-2020各年光伏建设规模方案也即将下发。预计今年普通商业电站及集中式扶贫规模总和将达到14GW,加之8-10GW的光伏“领跑者”项目,2017年地面光伏电站总计可达22GW,光伏产业发展市场可期。
再者,今年的“领跑者”规模是扩大,而非发展受限。
光伏“领跑者”计划旨在促进先进光伏技术应用和引领产业升级,自2015年起启动以来,不仅使光伏组件效率有了大幅提升,也使光伏上网电价下降至0.45元-0.61元/千瓦时,与火电的差距大幅缩小,促进度电成本下降、早日实现平价上网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
同时,国家推动光伏“领跑者”项目一直不遗余力。从2015年1GW的示范项目,到2016年5.5GW的规模,2017年“领跑”基地的规模将达8-10GW,从这一增量趋势来看,“领跑者”项目的规模正在逐年扩大。据了解,今年全国共有50余个市、县拟申报“领跑者”基地,行业申报活跃。
与以往不同的是,2017年的“领跑”基地亮点频现。除了规模的增加,也首次将“领跑”应用基地细分为两大基地:光伏发电领跑技术基地和光伏发电前沿技术应用依托基地。
记者获悉,常规的光伏发电领跑技术基地规模将占80%以上,达到6-8GW;前沿技术应用依托基地约为1-2GW,因其代表光伏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水平,考虑其产能的限制,计划分期实施,出台了首年实施规模不超过总规模的30%。
光伏发展10年,截至日前,国家仅对前6批进入目录的2593万千瓦(约为26GW)光伏项目进行了补贴,这些项目拿到的财政补贴不足260亿,而光伏产业的发展却有目共睹。目前,光伏产品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成本下降、技术提升以及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与光伏自身的坚守和做出的巨大努力密不可分。
经权威机构初步测算,在2020年,570亿元(不含税)即可满足所有规划内(约160GW)光伏电站的补贴需求。按目前用电量增长趋势预测,光伏补贴所需电价附加仅为1分钱,在2020年后实现平价上网则再无新增补贴,国家只需适当上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即可保证光伏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记者在之前多次采访中获悉,国家出台绿证的目的,的确有通过市场交易缓解国家光伏补贴压力的初衷,但凡事不可一蹴而就。就当前绿证而言,为自愿购买阶段,只是一种补充手段,并无替代国家现行的光伏补贴政策之力。
而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仍是政策驱动,补贴重点在于弥补存量光伏电站所承载的前期研发和产业化成本。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也未能取消,例如美国仍有60%-70%的可再生能源依赖国家财政补助和税收减免。
光伏作为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发展10年,历练1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政策、市场、技术的催化下,需要“再送一程”。光伏产业正在告别稚嫩期,迎接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
路虽长,终将至。相信告别稚嫩的光伏产业,不久也将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