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绿色电力证书(下称“绿证”)自今年7月1日起开展认购工作,认购价格按照不高于证书对应电量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金额,由买卖双方自行协商或者通过竞价确定认购价格。 这意味着
推行难题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希望有强制市场后,再推出绿证。如果没有具体可行的政策规划、实施方法及监管措施,收益合理预期就存在不确定性。
在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师刘雨菁看来,绿证的出炉并非瓜熟蒂落,而是带有一丝无奈的意味,因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确实没钱了”。目前出来的政策还不够具体,风电光伏企业只能采取试探性的措施,逐步了解市场。绿证自愿交易代表着由政府固定补贴向市场化补贴方式转变,但以目前已经公布的文件看来,还需要更多的实施细则,才可以搭建起一个满足交易需求的市场。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政策研究主任彭澎对此表示,大家都希望有强制市场之后再推出,这样的话需求也很强烈,可以很好的推动。但是,中国参考碳市场的经验,包括国际的经验,都是从资源市场逐步过渡到强制市场的。
绿证作为实施配额制的载体,在自愿认购绿证积极性不足的情况下,绿证交易必须要有配额制作为支撑。没有强制配额作保障,仅靠情怀的话,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资金难以对电价补贴实现功能替代。
“绿色证书,一定不能是自愿认购,一定要用国家和政策的顶层设计,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强制配额。应该把绿色电力交易强制到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售电企业,并且作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在3月25日召开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研讨会上,政策制定者、绿电销售和购买方企业的观点不断碰撞交锋,政策执行力度必须刚性是研讨中被多次提及表达了风电光伏企业的集体诉求。
彭澎则告诉记者:“我们预料到整体的交易会非常少,大家都处于观望的状态,现在绿证仍处于资源市场早期的试水、过渡阶段。这是给大家一个学习和培训的时间,让大家熟悉这套交易规则以及政策体系。在这个期间,大家都要尝试怎样在市场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不是刚上来就开始考试。”
在资本市场上获利是企业的永恒追求,企业需要一个合理可期的稳定收益,否则项目没有办法做下去。但是,目前并没有具体政策出台保障新能源企业有合理的盈利预期。新能源企业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我们愿意为清洁能源付费,但是必须要保证新能源企业有一个合理的回报。”
业内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基于目前绿证买方自愿,绿证交易市场尚未实现充分竞争价格,电价是波动的,绿证的价格也是波动的,价格存在不确定性,对于投资者来说风险太大。因此业内人士提议说,绿证要有市场培育期,需要过渡政策,应搭配度电补贴政策作为过渡时期的政策,将两个有机协调起来,给绿电一个好的补充。
绿证的认购规则之一是“不得二次交易”,对此业内人士则提出了质疑:既然是有价证券,就应该有一定的金融属性。只能转售一次,就没有金融属性可言。“如果我们用钱的话只能低价卖,我们希望有议价空间,要有一定的金融属性,才可以为新的融资提供渠道。”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处长李鹏对此回应说:“在交易初期不允许二次交易,是避免金融属性的过渡凸显。所有的资产都有一定的泡沫属性,我们不想在最早实施的时候就把价格炒得过高。绿色电力的消费者是我们下一步的希望,如果没有一个很大的市场来支撑我们的生产,路会越走越窄,一些经济利益的让步可能不可避免,有些东西是要从企业管理自身上做一个调整。”
其实,绿证推行面临的最大阻碍可能还在于火电企业的强力抵抗。使用高比例的绿色电力,直接蚕食掉火电企业的市场份额。在2016年下半年煤炭价格高位运行、煤电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发电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买绿证相当于增加额外的成本,加上火电企业的背景足以和能源局、发改委抗衡,绿证的推行受到煤电企业掣肘。
此外,风光电补贴还存在能源类别差异、地区差异、项目差异,袁家海认为政策给各个省定了一个配额的目标,有可能在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博弈。
作者:范珊珊 席菁华 来源:能源杂志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