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光伏市场启动后,在快速增长的光伏装机之下,也面临着政策完善、企业转型和应对的问题,突出的有国家能源局三令五申治理倒卖“路条”问题,分布式光伏发展依然达不到预期,融资难等。
市场化方式杜绝路条倒卖 记者:国内政策推动下,市场发展很快,也有一些新问题。比如,炒卖路条一段时间很突出,应该怎么杜绝这种情况?未来整体市场前景如何?
李仙德:目前光伏电站的审批权已经下放地方,能源局只管理和分配装机规模。地方政府有自身考虑,把路条批给当地企业。但光伏电站的建设不仅对企业的实力有要求,同时也要求企业具备行业专业度专业性。
当地获得路条的企业不一定是专业光伏公司,从银行融资又有难度。对电站建设不专业,难以保证电站质量,所以就寻求转让。现在进入光伏电站的资本越来越多,路条转让价格也水涨船高,中间赚取暴利,加重了行业成本,对行业发展不利。
地方政府在批路条时,应该选择有资金实力和行业专业的公司,对推动地面电站大规模、高质量的建设有好处。
我倾向于市场化方式选择电站开发商,不要草率规定门槛,否则又成了限制某类企业投资,其它类企业独享市场。国家出台政策限制炒卖路条是好事,但目前更像是和地方政府的约定,没有具体配套措施,如果还有倒卖路条,怎么惩罚、怎么制约企业,还不清楚。
对于未来,市场需求讲,我认为从2004年以来市场需求增长很快,全球光伏装机容量从1GW到45GW以上,系统和组件成本都在不断下降,如果2020年做到平价上网,市场的前景还是很好。
记者:晶科能源制造业排名不断上升,同时也在做晶科电力,制造业见长的公司在电力领域有什么优劣势?
李仙德:很多公司做下游电站,是为了推动上游制造业出货量。我们不同,晶科能源制造方面的产品质量、成本控制、规模化优势,已经在行业内处理领先地位。我们做电站,是公司从制造行业到能源供应商的转型。
基于此,我们把晶科电力从晶科能源中分拆出来。制造业和电力投资是不同的商业模型。我们定位是,无论制造业还是电力投资,都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制造业和电力投资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同,制造业的竞争对手是传统的制造企业,电力投资的竞争对手是国有发电集团,中民投,顺风等。
晶科电力分拆吸引了三家股东,分别是麦格理、国开金融、新天域,再加上商业模式的优势、集团母公司的技术专业性,我相信晶科电力在行业内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记者:电站开发商与传统制造业差别很大,需要的资金、管理能力都更高,对于光伏制造公司转型发电企业有什么看法?
李仙德:经营模式还是最重要的。每个企业的经营模式都不一样,每个区域市场产生的经营模式也有区别。公司转型要选择适合市场的经营模式。常见的能源公司,是购买电站并持有经营。我们从制造业转型做能源供应商,涉及的产业链条更长,包括了项目开发、EPC、项目融资、项目建设、电站运维。
这种模式有优势,就是成本低,相关产品都是自己做,质量有保证。也有弊端,产业链太长,需要管理到位,衔接不好就会出问题。
记者:电站开发需要沉淀很多资本,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融资挑战?
李仙德:太阳能发电站更多是一个投资行业。建设期需要投入巨资,收回成本的时间较长,资本金可能需要7到8年才能收回。建成后,只要太阳升起就能发电,后期供应链和管理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
也是因为如此,国外光伏发电发展很好,很多大型投资机构包括社保基金、养老基金都持有行上市融资,为电站建设不断筹集资金。
另外也要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国内电站资产证券化一直为业内关注,在我看来,新的融资形式主要看政策。比如余额宝可不可以为光伏电站集资,需要相关部门审批。目前看,国内也有一些创新的金融产品,比如融资租赁等模式。
对于企业而言,资金成本非常关键。无论何种融资方式都是资金成本的比拼,电站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就是成功的融资途径。
光伏电站,获取稳定收益,从不担心后期有什么问题。
对于晶科电力来说,我们已经完成麦格理、国开金融、新天域三家的股权投资,接着还将进接着还将进行上市融资,为电站建设不断筹集资金。
另外也要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国内电站资产证券化一直为业内关注,在我看来,新的融资形式主要看政策。比如余额宝可不可以为光伏电站集资,需要相关部门审批。目前看,国内也有一些创新的金融产品,比如融资租赁等模式。
对于企业而言,资金成本非常关键。无论何种融资方式都是资金成本的比拼,电站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就是成功的融资途径。
作者:张旭东 来源:一财网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