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玉:碳中和,藏着未来40年的大机遇

傅成玉 来源:长江商学院     编辑:jianping 碳中和大机遇
以下内容整理自长江商学院大型企业治理与创新管理实践教授、中国石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在第12届长江青投论坛上所作的主旨演讲 《碳中和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内涵》。1碳中和的重大意义我想先着重谈谈碳中和对中国的重大意义。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
4

碳中和是挑战,更是机遇

无论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碳中和都是重大机遇。具体有哪些机遇?

第一,能源结构的调整。

任何国家但凡想应对气候变化,第一件事就是调整能源结构。

这对中国来说是巨大压力,因为我国能源禀赋就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导。

去年我们总计消费48亿吨标准煤;在能源结构上,85%是化石能源,其中60%是煤,绿色可再生能源只占15%左右,而要达到碳中和目标,就要把两者比例倒过来——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占85%,化石能源占15%以下。

这是我们从当下开始到2060年要达到的目标。所有方向、路径、技术、生产方式的选择,都将发生在这个过渡期,所以要早做准备。

纵观全球,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无论太阳能(7.100, 0.00, 0.00%)、风能的装机容量都排在世界第一,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400万辆,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从现在开始,中国的清洁能源还会以超出想象的速度继续发展至不可估量的规模。

第二,节能降耗和存量减碳。

我国尚处于碳中和的过渡阶段,最好的、也是最有效办法就是先把能耗降下来—即节能降耗。

目前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这个数字完全可以降下来,在源头上节省能耗,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减少碳的排放。在节能降耗上中国的潜力非常大,在未来5–10年,在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节能降耗上。这样既可以在过渡阶段将存量持续降下来,又可以避免运动式的、激进的关企业行为。

降碳怎么降?

●首先,所有企业都要开展降碳的基础性工作即开始摸自己的家底,要查清楚自己的企业到底排放了多少碳。也就是开展碳盘查。要盘查每一个生产装置、每一条生产线、根据所使用的燃料、原料、所生产的产品、工艺流程等等来开发算法,进而把家底摸清,算清楚当前的碳排放总量。

● 然后再根据选择的技术、工程、设备装置等条件和水平,制定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企业碳管理或碳治理的第三个领域,是企业含碳的产品卖给消费者之后,消费者是怎么使用这个产品的,在使用过程中是增加了碳排放还是减少了碳排放,是一个环节还是多个环节等等。企业产品进入社会后,产品中碳的变化的管理也属于企业的责任。企业产品进入市场在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就是所谓的碳足迹。

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传统汽车产业相较全球先进水平总体上是落后的,但在新能源上汽车上几乎与先进水平同步,所以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模最大的市场一定是在中国,速度最快的市场也一定是在中国。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规范上也应该和可能走在世界前面。

如果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就可能变成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同的规范。

第四,碳资产与碳交易。

(一)关于碳资产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碳有不同的来源,来自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来自工业制造,来自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同领域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开发成为不同的碳产品,即把碳从负担转化为碳资产。

目前,国家成立的上海碳交易所还只是对强制性行业所产生的碳进行规定和交易。这方面社会上谈论的比较多,这里就不讲了。

我重点讲一下非强制减排领域,即自愿碳减排领域,的碳减排和碳资产开发问题。

这个自愿减排领域涉及到方方面面,是非常重要的领域,也是大有作为的领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在中国碳总量减排中将占有重要位置并发挥重大作用。

比如一个人开什么档次的汽车,每百公里烧多少油、排多少碳,算出这些数字,减少一次开车就减少了一定量的碳排放。再比如最简单的开发票,过去用纸,现在用电子发票就可以省碳,就可以把省下来的碳转化为碳资产。

其他领域也是一样,可以开发出不同领域的碳产品并形成碳资产。作为政府来说,应该大力和加快推出相应鼓励政策和制度,把这些减下来的碳作为专项碳产品给这些个人和单位赋予碳价值。鼓励和推动全社会每一个人都成为减碳的行为主体,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就一定能够更快形成。

自愿减排领域的碳产品开发涉及城市、开发区、工业区,涉及各行各业、不同单位,企业、学校、医院、事业机关以及社区方方面面都有减碳的空间价值,都可以开发出不同的碳品种,形成碳资产。

(二)关于碳交易

我们国家刚刚开始运行,上海已经开始交易了,第一锤敲出了50元一吨,相信以后还会有所上涨。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探究与规则范围和相关交易制度,仍然是中国当前情况制定的本土化的制度,还与国际上的标准和规范不同。

一是我国各企业碳排放总量是建立在不同燃料燃烧后释放的碳量基础上估算的量。而不是根据对燃料、原料、产品、工艺、装置等现实情境下开发的算法,计算出来的碳排放的量。

二是我国目前只限定了几大工业行业为指令性碳减排行业。这些行业里的企业减排下来的碳的一小部分可以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这是因为:三,这些行业中各企业碳排放的总量是有关政府部门给予的配额。在这种制度安排前提下,不可能激励企业加大在碳减排技术研发投入的力度。很容易使碳交易市场,成为企业应对碳年度配额而导致的季节性交易场所。虽然有交易所,却很难形成常规性市场;尽管有世界上最大的碳量,但却形不成世界最大的碳交易量和碳价值量。这既不能促进甚至也不能支撑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关于碳汇

最后说几句关于碳汇。碳中和一般指人类生产活动所排出的二氧化碳,与自然界所排出的碳和吸收的碳,加在一起实现碳中和。

碳汇是指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所能吸收固化的二氧化碳,就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比如海洋可以吸收约30%人类活动所排放的碳,比如森林、树木、草原都吸收或固化一定量的二氧化碳。

因此,各国政府都鼓励企业和单位大量种植森林和树木,并把这些固化的碳作为碳汇进行交易。这个是实现碳中和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企业从完成碳中和任务角度来考种植森林增加碳汇的话,应该考虑那些可以不断被砍伐利用并重复种植的树种。因为不同的树木生长期是一定的,故一生中固碳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要想不断增加碳汇,必须有不断地重复种植。其他类型的碳汇,从企业角度考虑也应该具有可重复性,才可不断增加价值。

金融投资,需将技术作为核心考量。围绕碳的金融投资要以企业碳价值链中所体现的技术为核心,以各类减碳技术分别在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以及进行碳产品开发等领域中的作用为考量。无论能源结构调整、存量减排、新产品开发还是产业结构调整,各领域、各环节核心都在于技术。所以做金融投资,需要牢牢抓住技术作为核心考量。

最后,用三句话简单总结今天的分享:

● 碳中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机遇。

● 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单位都不要把碳中和当作难题或挑战,而是当作机遇。把碳中和当作机遇,就会主动抓住机遇。

● 碳中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早行动、早主动、早得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