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电力储能标准化现状分析及体系构建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编辑:jianping 电力储能标准化
01 储能技术及应用发展趋势储能在能源体系变革及能源互联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未来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解决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灵活交易,实现多能协同的核心要素。储能技术形式多种多样,按照电能存储介质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电化学储能(锂离子、铅蓄电池、钠硫、液流、储氢

 

04 面临的形势与下一步工作


近年来,我国储能应用呈现多种新态势:


(1)电力储能系统装机容量大幅度提升。在储能形式上,以锂离子电池和铅炭电池储能成为主力。在设备形态上,所安装的预制舱式储能装置数量超过厂房式储能装置。


(2)电网侧储能发展迅速,国调和多个省调部门对储能系统尤为关注,并尝试将储能系统纳入到为可调度元件,从而对储能系统(电站)的接入试验、监控、调度等标准提出新要求。


(3)储能电站安全问题频出,国内外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电站)发生多起火灾事故,引发各界对储能系统安全问题的重视。


(4)新型储能技术迅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已经完成立项的包括新型储能器件、100MWh新型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全钒液流电池系统、MW级飞轮以及动力电池规模化梯次利用等多个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国际方面,氢储能和储热技术相关研究投入力度加强。储能应用新态势,需要围绕新态势做出标准体系的调整,以适应并反过来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


储能标准建设与推广面临以下挑战:


(1)原有的技术标准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应用需求。技术指标不断提升;发电侧、电网侧及客户侧等储能应用模式和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储能安全性能及管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储能全寿命周期内后程阶段的应用管控标准缺失;新型储能技术不断发展。


(2)涉及储能标准核心内容及关键参数的编制难度大。可参照的国外标准或其他领域的标准越来越少;储能装备技术迭代和技术升级速度,而编制标准需要一定周期;技术储备不足,需要深入开展专项研究;需要科学凝练应用实践;需要深入开展技术实证。


(3)标准应用推广面临困难。标准应用组织体系和要求不够有力,例如电化学储能应用方对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的技术要求区别认识不足;储能工程实施周期短,而产品的检测和认证周期长。


结合储能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下一步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与主管单位、相关标委会的沟通协调。接受国标委、能源局、中电联等主管单位指导,积极与全国电网运行与控制标委会以及各类电池标委会沟通协调,厘清标准编制界面,减少标准交叉重复,同时保障关键技术指标协调一致。


(2)持续完善电力储能标准体系。根据储能技术的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应用需求,滚动修订电力储能标准体系,指导储能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


(3)加强重点领域标准编制。在储能电站安全方面,开展《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技术导则》《电化学储能电站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标准的编制;在梯次利用方面,继续开展《电力储能用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系统技术导则》《电力储能用锂离子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再退役技术条件》等标准的编制;在预制舱式储能领域,开展《预制舱式电化学储能系统技术规范》《预制舱式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测试规程》等标准的编制;完善储能并网测试类标准,开展《电化学储能电站建模导则》《电化学储能电站并网性能评价方法》《用户侧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等标准的编制;兼顾其他形式储能技术发展,开展《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设计规范》《电力系统用飞轮储能系统》《电力储能用氢储能系统》等标准的制定。


(4)加快推进储能标准应用。持续推进标准宣贯,更多应用方和厂家都认识到采信储能技术标准的必要和好处。建设国家级的储能检测实验基地,完善的试验检测资质,开展储能系统设备以及并网的全体系试验检测与认证综合试验评价。


(5)积极参与储能标准国际化工作。加强IEC TC120中国专家力量,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人才支撑;积极开展牵头及参与标准的专题研究,有力支撑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发挥中国专家的核心作用,提高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6)加强标准制定的基础研究工作。结合国家、地方、企业相关科研项目,深入开展储能系统全寿命周期性能演变规律、储能载体安全与消防等基础问题研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