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之路

商业说 来源:第一电动网 编辑:jianping 新能源
1999年,一队德国汽车工程师代表团赴中国考察。代表团的团长来自国际著名豪华车品牌——奥迪。他在详细了解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现状后,给国务院写了一封信,痛陈中国汽车时弊——“中国汽车产业不能再走老路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中国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否则,一旦市场形成了,中国汽车就被

二、赓续


2002年,在遥远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叫埃隆马斯克的美国人刚刚倒手卖掉自己的成名作——移动支付公司Paypal,获得了1.65亿美元的巨款。


在捣鼓了两年不太成功的火箭和太空计划后,盯上了一家制造高端电动跑车的初创公司——特斯拉。


马斯克向这家公司投资了630万美元,并成功拿到了公司董事长的职位。


但这家企业发展的也不怎么成功。


虽然天才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创造性的将铅酸电池原型车T-zero上的电池换成了笔记本电脑上的18650电池,一举将T-Zero的续航里程飙升到了史无前例的480公里。


但电池管理系统的问题,传动系统问题、产品安全与稳定性问题、成本问题,以及内部管理问题都让马斯克焦头烂额。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斯克几乎投入了全部身家,2007年,他还重整管理层,将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踢出公司。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2008年Tesla Roadster面世。


这款基于莲花Elise平台的纯电动跑车,最大输出功率为251-270马力,0-100km/h加速时间为3.7-3.9秒,最大续航里程约393公里。这是大多数电动车生产企业2018年才达到的水平。


Roadster改变了整个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电动车也可以达到足够高的续航里程和动力水平。原来汽车可以以硅谷科技新贵的方式如此酷炫的造出来。


特斯拉迎来高光时刻。全世界涌入打造纯电动汽车的热情中。


首发七辆Roadster车型被交付给包括谷歌拉里·佩奇、谢尔盖·

布林和杰夫·斯科尔、马丁·艾伯哈德以及马斯克本人等在内的一系列创始人。


这一交付模式给特斯拉打上了新锐与前沿的标记,也在后来若干年里,被他的一众中国模仿者反复使用。


就在马斯克出售paypal的前两年,在马丁·艾伯哈德创立特斯拉公司的前一年。


2002年,一家叫比亚迪股份的中国电池企业在港股上市。


作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比亚迪拥有全球镍镉电池份额的40%,客户包括飞利浦、松下、索尼、摩托罗拉以及诺基亚等全球电子生产巨头。


而在2003年,距离下游巨头摩托罗拉移动亏损并被谷歌收购还有8年,距离另一个下游客户诺基亚走下神坛,被微软收购还有10年。为他们生产电池的比亚迪前瞻性的决定,从电子产品电池领域跨行业进入动力电池领域。


他的创始人王传福谋划将自行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引向汽车。


然而遗憾的是,彼时的中国汽车产业仍然是合资企业的高光时刻,日后风起云涌的吉利汽车才刚刚拿到生产资质。对于合资企业来说,采用一个甚至不具备独立汽车生产体系的国家中,一个名不经见经传的电子产品配套企业的电池,参与全球最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竞争,简直就是天方夜谈。


因此,比亚迪不得不自己生产汽车。


2002年收购北京吉普吉驰模具厂。2003年,入主西安秦川汽车公司。2005年,比亚迪F3上市成为爆款。2006年,搭载磷酸铁电池的F3e电动车研发成功。


然而这一切来得太过超前。


2006年的中国既没有政策鼓励,也没有基础设施,电动汽车的使用仍然还需要时间的酝酿。F3e毫无意外的,连上市都没能实现。


但对于比亚迪来说,这一切功不唐捐。


10年之后,以F3e为起点的王朝系列,将以十年磨一剑的锐利之势,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波澜。


比亚迪在2003年推动汽车电动化的努力,虽然无法得到国内合资汽车企业的认可。但在美国,有一位传奇投资人却注意到了这家远隔重洋的电池企业。


这个投资人,名叫李路(LouisLi)。


李路,1966年出生,和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同岁。


1976年,唐山人李路幸免于唐山大地震。


1989年,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李路,借道法国来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他修了经济学、法学和MBA三个学位,并在哥大的讲座上听到了传奇投资人查理芒格的演讲,从此成为价值投资的热切拥护者。


1997年,31岁的李路,创建喜马拉雅伙伴基金,成为投资界翘楚。


2002年,李路投资刚刚上市的比亚迪,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003年感恩节,李路去拜访自己的好友兼伯克希尔董事奥尔森,遇到了那个引他入门,闪耀着光芒的人物——查理芒格。


李路和芒格秉烛长谈,相见恨晚。


2004年,李路和芒格家族共同成立私人基金,利用这笔基金,李路再度投资比亚迪。


从2003年初次面谈起,李路就持续的向查理芒格推荐比亚迪。


查理芒格又不断把李路的观点安利给巴菲特。他盛赞比亚迪的王传福,“这家伙仿佛是托马斯·爱迪生与杰克·韦尔奇的合体,他解决技术问题时像爱迪生,而其强烈的目标感则像韦尔奇,我以前从未见过这种人。”


通过李路与芒格的不断灌输,比亚迪已经成为伯克希尔的重点关注对象,只待出手的那一天。


2008年,出手的机会终于到来。


这一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世界金融危机。危机带动资产泡沫破裂,将全球股票的估值打到谷底。


“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的巴菲特,立刻开始了全球扫货的历程。


针对比亚迪,巴菲特派出了一度被传为接班人的得力干将,大卫·索科尔前往调研。


若干年后,大卫·索科尔回忆其当年的调研旅程仍觉激动。让他记忆犹新的场景一再在行业内传扬——


在深圳工厂,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热情洋溢的介绍了自己打造清洁可回收能源的梦想与激情。为了证明自己制造的电池可以100%回收利用,他将电解液倒入玻璃杯一饮而尽。


“不好喝,”他说,然后让索科尔也尝一尝。


虽然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中国人都知道,这是从规模化时代,走向质量管控时代,在缺乏信用背书的情况下,中国制造的小企业主惯常使用的方法。他们不仅喝过电解液,还喝过涂料,甚至充水马桶中的水。


尽管他们各有目的和动机,他们用于证明自己产品所采用的方法也充满了江湖气,充满了表演感。但当他们执杯而饮,将自己的生命健康与产品与服务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刻,那种与产品休戚与共的态度与担当,却每一次都足以赢得我们的感动。


王传福的表演,同样赢得了大卫·索科尔的感动。


回到美国后,科索尔盛赞王传福和比亚迪。他告诉巴菲特,你必须见一见这个人。


2008年9月26日,经过双方谈判,巴菲特旗下的能源公司,Mid American Energy宣布投资2.3亿美元,持有比亚迪(BYD)10%的股权。


王传福用个人魅力,为自己赢得了胜利。


比亚迪股份的股价也闻声上涨。


从投资前的5.87港元,只用一年多,就爬升到了86.45,一口气上涨了将近15倍。新能源二级市场上的第一只传奇就此产生。


巴菲特投资之后,全球投资界人士紧急跟进。


当他们发现,比亚迪是一家生产汽车的公司,而伟大的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之一,就是不投资带轮子((汽车、飞机、航空))的公司时,他们认定,这给全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


新能源汽车即将崛起。


之后一年,2009年,北京的一家老牌国企——北汽集团旗下新能源公司,北汽新能源成立。


再之后两年,2011年,ATL的曾毓群也将目光转向了汽车领域,日后蜚声海内外的CATL宁德时代在这一年成立,而北汽新能源成为了他的第一批客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