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平价上网可以实现 但仍需一揽子激励政策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陶冶:风电和光伏较长时间内都是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乃至整个电力新增装机的主力,我们要用大量的风光来满足新增的电力需求。这也是目前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对新增的电力需求用可再生能源来满足。
 风电去年发展比较慢,并网量大概1500万千瓦,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化发展地区受限。“三北”等地区出于运行的考虑限批,红色预警,这是风电主要的规模化地区。二是东中部分散式风电没有分布式光伏发展那么快。主要是商业模式和准入门槛还比较高,技术门槛也比较高,开发模式上也有问题。因此,“三北”等地受限,中东部开发比较缓慢导致了去年风电发展较慢。


  今年风电发展形势向好。一是解禁地区的新增。随着“三北”地区消纳的好转,大家对运行管理上比较重视,弃风下降导致可以新建。二是分散式风电。河南、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区把分散式风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式。三是海上风电。海上风电经过这么多年的低调、稳健的发展已经到了突破的时期。沿海省份要实现能源转型、经济转型,把海上风电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尤其在配额制执行的预期下,沿海省份如何在土地资源约束更为严酷的条件下,成规模地开发本省可再生能源,海上风电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选择。如广东福建又修订了海上风电规划。所以今年我国海上风电预计会过一百万千瓦,这跟我们以前的每年四五十万千瓦的新增会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而且到目前为止,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水电新增资源比较受限,而光伏成本虽然下降很快,但是从度电补贴的强度的看,按照现有的模式,风电更有比较优势。所以说,现在要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电量,风电是我们现在这个阶段的一个较为现实的选择。我认为在现在的发展阶段,也应该是风电出力发力的时候了。另外,随着光伏成本快速下降,可能到2025年以后,成本下降会更快,到时光伏度电成本上以及度电补贴强度,或者绝对电价水平可能都要低于风电。比如现在青海一些地方光伏电价实际上已经比风电更便宜了,未来像这样的地区会越来越多。所以说现在这个阶段风电必须大力发展。


  光伏行业则要提质增效。要确保产业发展质量。在当前形势下,有些人提出对补贴进行总量控制,合理调整价格水平,我觉得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我们要竞争性配置资源,有序调整价格水平,确保光伏产业有一个合理的收益预期水平,确保成本的持续下降,确保这个行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我觉得这些都是应该的。


  控制补贴总量,通俗地说就是有多少钱办多大事。像德国、英国都是这样,政府定补贴的量,然后企业来竞价。但我要说的问题是怎么来确定这个补贴总量的问题,这不单单取决于电价附加能收上来多少,还要取决于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而在改善大气环境、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改善民生、改善医疗等等方面取得的边际的效益,这些都应该作为支撑可再能源发展的资金来源。比如原本打算投在解决PM2.5上的钱,如果发展可再生能源能够满足的话,那么这部分钱也应该给可再生能源。所以,到底是有多少钱可以投入到可再生能源,需要科学论证。


  生物质这几年发展比较平稳。其中我比较看好垃圾发电,垃圾发电不单单是解决能源问题,它也解决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问题。当前垃圾发电应更多地依托原有的垃圾处理设施、垃圾焚烧填埋场用地建设,避免“邻避效应”。第二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只会越来越值钱,大家对于环保的诉求也会越来越高,邻避效应只会强化,不会弱化,所以说如果早晚都要发展,晚发展不如早发展,早做集中统一规划。我现在看到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地区,像海南和深圳,不单单处理现有垃圾,还把已经填埋的垃圾挖出来重新进行焚烧。我想这可能是大趋势。另外,考虑我们的资源问题,生物质发电中的秸秆、沼气等很难形成规模,所以相比来说我更看好垃圾发电。


  地热能目前占比较小,在局部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充分利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也可以算作地热能,但其发展要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高质量发展应包括存量的高质量运行和增量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对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您有何好的建议?


  陶冶: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在经济发展中提到的,包括速度、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高质量。能源、可再生能源甚至不同品种的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也应体现在上述多个方面。但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等各自面临的阶段性问题是不一样的。应该说所有方方面面的政策建议都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


  在这里我重点强调有两个方面,即存量的高质量运行和增量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存量的高质量运行。可再生能源与其他能源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一次性投入很大,而运行成本较低。所以做好存量的高质量运行非常重要。这方面我比较关注两方面问题:一个就是消纳的问题,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出台的《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实施方案》措施非常全面。消纳问题既是经济性的问题,也是技术性的问题,还是政策性的问题,省间壁垒也是问题,运行不可控也是问题,因此,需要包括上平台、上技术、加强预测、保证跨省地区购买意愿等综合施策。存量还有一个问题目前大家谈论得比较少,就是全额保障性收购问题。我们把全额保障收购小时数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能够继续建设可再生能源装机或其他装机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预警。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全额保障性收购既要保量也要保价,保证按固定电价收购。我们现在量保做得还可以,这足以证明我们的电力系统是能够承受这样的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或者说可再生能源目前发展规模的,但是我们的价保得不好。保障性小时以内的相当一部分电力没有按照固定电价收购,是降价收购,或者是以市场交易、发电权交易的名义消纳的。只有真正做到全额保障性收购,既保量又保价,才能够为未来下一步的政策调整预留出空间——无论是价格调整的力度,还是通过大家预期的绿色证书来解决补贴问题,还是通过其他的市场化的机制,让超出保障性运行小时数的电量能够直接参与到电力市场交易。全额保障性收购的保量保价是下一步政策改进的前提条件。全额保障性收购部分电量做到了保量保价,才能去谈剩下的可再生能源部分如何解决的问题。


  增量的高质量发展涉及面更宽一些,是覆盖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如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要保证先进、高效的组件,保证成本的持续稳定下降。尤其像户用光伏,一些项目建设的方式和组建效率可能比较低,会形成隐患。增量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是整个产业链的,包括从装备制造业到选址、建设、运行、后期维护等的全过程。


  原文首发于《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2018年6月29日第24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