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中国电改的十年迷途?

来源:经济观察报 编辑:凌月 分布式光伏电改
      1885年,美国物理学家威廉·史坦利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商业应用的变压器。这一发明宣告了电力供应可以克服最大距离和负荷的限制,而此前,正因为这一限制,各地的电力用户往往都是依赖距离他们不远处的小型发电站。那时所有发电站都是“分布式”的,规模较小,彼此很少连接。   一年后,史坦利在马

  十年喜忧

  不同的国家,其电力改革的主要目标各不相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电力供给相对饱和,电力需求增长放缓,其主要改革目标是解决由电力系统自身特殊性导致的自然垄断所带来的无效率问题,焦点始终是降低电价。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而提供充足的发电容量、新增发电设施和吸引投资则是次要目标。

  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电力改革的焦点首先是新增电力设施,满足经济起飞的电力需要。围绕这一点,如何吸引电力投资,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才是关键所在,降低电价、提高效率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则成为次要和后继目标。

  如果以这一点为标准,尽管中国始于2002年的电力改革,被人诟病为“体破,但制度不破”的改革,但依然是成功的。这一切都归功于原国家电力公司的“体破”,所带来的“厂网分离”,使得发电企业获得了相对平等的入网机会,而更开放的市场意味着更多的资本涌入,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包括国企、外资、中外合资、民企等各种所有制企业纷纷涌入发电投资,其中也包括大量非电力企业,例如香港华润、台湾的台塑、煤炭行业,也办了一些电厂。

  开放的市场带来百舸争流的局面,让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2年,中国电力装机容量仅为3.57亿千瓦,十年后,已经超www.gesep.com节能过10.5亿千瓦,增长了两倍多,满足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城镇化、重工业化阶段对于电力的翻番式需求,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十年增长。

  发电市场充分有效的竞争,也让发电企业走向了节约化发展的道路,不仅电力装机建造成本逐年下降,发电效率也逐年提升。根据电监会研究室课题组的数据显示,电改启动两年后,中国燃煤发电机组的平均供电耗煤水平已经赶上美国,如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比之下,中国电力网络的线损率却比美国高1.2个百分点(高17%)以上,而且多年来一直保持这样的差距,甚至略有扩大。

  市场的巨大力量让人叹为观止,但可惜的是中国电改的市场化尝试却止步于此,无从谈起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电价等后继目标,而这恰恰是当下中国国民经济整体转型的大方向。从根本而言,电力系统的无效率是由电网的垄断(有限市场主体,导致市场封闭、竞争缺失)、价格形成机制对市场的扭曲(连接供需双方的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市场监管能力不足(市场秩序缺失)这三点所导致,事实上,这三点也相互关联。但是,中国电力改革却没有触碰到任何一条。

  电网由于其固定成本高(capitalcost)、运营成本低的特点,具有天然垄断色彩。在更加重视市场竞争的美国,不少州采用调度和电网分离的手段来拆分输电网络的天然垄断。而在更强调监管的英国,继续保留了电网的垄断,成立了英国国家电网公司(NGC),但是英国垄断的电网只限于输电环节,并没有涉及配电网络(连接高压输电网络和用电客户的电力网络),使得电力用户(或通过配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