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到2030年光伏装机400万千瓦

来源:六盘水市发改委 编辑:admin 六盘水 光伏 装机
3月20日,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六盘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积极推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发展并举,推动盘州、水城等一批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打造六盘水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在产业园区厂房、物流中心、学校、医院、居民建筑等可利用建筑屋顶
3月20日,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六盘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积极推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发展并举,推动盘州、水城等一批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打造六盘水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在产业园区厂房、物流中心、学校、医院、居民建筑等可利用建筑屋顶,推进不同类型分布式发电项目,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规范化和有序发展;积极推进光伏与农业种养殖结合、光伏治理石漠化等。

发挥风能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风电资源规模化利用,有序推动分散式风电开发。依托水能资源,稳步推进水电项目,同时积极谋划水城区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发展大容量规模化储能,着力提升电网调峰能力,支撑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大规模接入,促进消纳水平。围绕城市功能区、城镇集中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驱动,加快推进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应用。大力推动光伏农业、火光互补、水光互补、风光互补、水风光一体化等新型发展模式。

开展近零碳微网示范。面向现代纺织、大数据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建设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微能源网先进技术试点示范。面向纺织产业园的热电联供需求,制定高质量、低成本的综合能源技术方案,重点开展风光储联产电力热力微能源网工程示范,形成高质量、低成本的综合能源技术方案。立足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降低能耗强度需求,重点开展大型风光储高效率全直流微电网工程示范,形成建立大数据产业绿色可靠供电的新模式。

因地制宜开发水电。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建设,推动已纳入流域规划、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要求的水电项目开工建设。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对具备条件的小水电站实施绿色改造。积极探索建立水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规划新建水库要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配套建设坝后水电站,已建水库和水电站可结合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配套增加生态流量发电装机;原有灌溉功能减弱或丧失的老旧水库通过改造和调整功能,增设发电装机。

到2025年,光伏、风电和水电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00万千瓦、95万千瓦、130万千瓦,光伏、风电和水电等清洁高效电力装机比例达30%以上;到2030年,光伏、风电、水电和抽水蓄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400万千瓦、120万千瓦、120万千瓦、120万千瓦。

意见稿原文如下:

六盘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部署,扎实稳步推进我市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明确各市(特区、区)、各领域、各行业的目标任务,把系统观念贯穿工作的全过程,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动节能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基本原则

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碳达峰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加强对碳达峰工作的组织领导,系统谋划碳达峰的各项工作,统筹协调实施方案的具体推进落实。同时,坚持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大力推进碳达峰方案的顺利实施。

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准确把握重点行业领域实现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活等的深刻影响,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寻求实现多重目标的解决方案,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提出有效适配的政策措施,形成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前瞻部署、示范引领。充分发挥科研院所源头创新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顶层设计与创新资源统筹,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前瞻部署减排、减碳、零碳、负碳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应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领示范绿色低碳发展,争创资源型城市碳达峰行动国家级示范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