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466亿一体化扩张,拟改名为“弘元绿能”的上机数控面临多重挑战

尹靖霏 来源:界面新闻 编辑:admin 上机数控弘元绿能一体化
计划改名为“弘元绿能”未能刺激上机数控(603183.SH)股价回升。上机数控近日发公告,公司已从设备制造企业逐步迈向光伏产业链一体化企业,其证券名改为弘元绿能。与公告日相比,4月18日收盘公司股价仅微涨1.5%,4月19日再大跌3.18%,收报99.68元/股。自2022年以来,根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弘元绿能累计宣布466
其三,150亿元布局N型电池:2022年8月,公司披露拟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50亿元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年产25GW单晶硅切片及年产24GW的N型高效晶硅电池生产项目。拓展建设TOPCON、异质结等N型电池产能。

此外,弘元绿能还将与协鑫科技合资建设30万吨颗粒硅项目。

浙商证券称,弘元绿能将覆盖工业硅+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电站6大主要环节,形成产业链一体化,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打开成长天花板。到2024年,弘元绿能将形成工业硅年产能15GW,硅料年产能13万吨(含参股3万吨),拉晶产能75GW,硅片产能75GW,N型电池片产能24GW,组件产能16GW以及5.5GW新能源电站。

各大巨头同场竞技

为何要巨资投入其中?

“趁这一市场格局还未完全定型,为什么不去推进一体化?现在不去做未来或是一条死路,或是混不出名堂,但如果去做还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出来。”一位负责二级市场新能源投资的私募基金投资总监告诉界面新闻。

无论是隆基绿能,还是通威股份,亦或晶澳科技、TCL中环,光伏头部玩家都在一体化道路上狂奔。各方势力大张旗鼓,对外宣传扩产计划进行光伏一体化比拼。

2022年多晶硅价格一路狂飙。作为高纯晶硅、电池片双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披露将净赚252亿元至272亿元,同比涨超200%,一跃成为光伏行业中的“盈利王”。进入2023年,多晶硅价格因供求关系的博弈迈入下行通道,通威股份又早于2022年8月因势利导,大举进军组件环节。在产能方面,预计2023年年底组件产能将接近80GW。在出货量方面,根据机构预测,2023年组件出货量将达30GW,2024年将达50GW,迈入第一梯队。

隆基绿能也不甘示弱。作为组件一体化龙头公司,硅片和组件双料第一,进入2023年加大了在电池片环节的布局。

今年1月10日,隆基绿能公告称,拟将此前募集资金47.7亿元投资的西咸乐叶年产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产能扩大至29GW,年产能翻近一倍。并且,该项目电池工艺将导入HPBC高效电池技术。

1月17日,隆基绿能发布公告,将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投资建设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

3月14日,隆基绿能公告鄂尔多斯年产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的投资,总投资额预计达77.77亿元,将导入其研发的高效N型TOPCon电池技术。

根据隆基官方公布的消息,截至2021年底,隆基绿能硅片产能105GW,电池片37GW。根据此前的规划,到2022年年底,隆基硅片产能能达到150GW,电池片产能达到60GW,单晶组件产能达到85GW。将有130GW的新电池产能将在2024年和2025年陆续投放。

一体化进程势必让光伏各个环节更加内卷。各大公司尤其是一线和准一线光伏巨头对未来的博弈心知肚明,所有玩家都被迫进入了“内卷”状态。

弘元绿能内部人士对界面新闻称,“现在光伏市场上的一个趋势就是一体化,弘元绿能尽早布局后续市场竞争力会更强一些。”

然而,“企业追求的一体化效益只是一种成本优势,并非真正的技术性优势。这种优势在未来一两年内得以释放,后续如果弘元绿能不能持续跟进,追求规模化未来或成为一种负累。”祁海珅说。

“趁着这一市场还在扩张的周期,光伏无论做什么项目还能融到资,一旦行业下行,估值下行,资本市场没有那么多资金愿意予以支持,届时谁在裸泳将一目了然,尤其是部分新进入者将暴露各种问题,逐渐被淘汰出局。”前述新能源投资总监对界面新闻表示。

技术路线博弈是未来关键

推进光伏一体化进程,弘元绿能面对的最大难点是什么?在祁海珅看来,“在于技术的升级迭代”。

一体化进程最大的难点并非资金,而是技术储备,毕竟资金还能靠资本市场融资。因为光伏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双密集叠加行业。从光伏设备起家切入到光伏全产业链,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硅料和电池片是整个光伏产业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两个环节。祁海珅解释,过去在金刚线切割技术未大范围运用的前提下,弘元绿能的硅片优势还是蛮大的,但近两年这种优势逐渐褪去。未来的优势需要在硅料和电池片上挖掘。但目前随着硅料产能的释放,今年硅料或出现结构性过剩难题。未来最大的一个竞争环节大概率是电池片。而这涉及技术的迭代和升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