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经济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

郑勇 来源:太阳能发电网 编辑:admin 光伏经济 光伏发电 政策 
文/郑勇编者按:作者郑勇先生从事光伏行业多年,其万字雄文《从绿电经济时代的大视角,论我国光伏经济的未来走向》,对光伏产业发展有着独到解读,本网授权刊载该文,为便于阅读,特分拆为三篇文章连续刊发。关键词:光伏经济、移动新能源产业、绿电经济相比石化能源,作为清洁能源的光伏发电在现有能源体系中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偏弱,其可持续

中国光伏的度电补贴制度在前期对产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但后期却产生了严重的路径依赖,行政干预之手没能及时退出,也没有壮士断腕式的及时调整,导致拐点提前,出现粗放型增长的情况,使得装机规模增长严重超预期,并产生巨额补贴缺口和带来以下一些列并发症:
光伏经济发展极度失衡。
出现电价和光照都好的光伏高地,以及电价和光照都差的光伏洼地。前者如山东、冀南、苏北等地区,资源争夺导致土地和电网资源不堪重负。后者如贵州、重庆、川东等地,尚能享受一定程度的光伏经济红利。
补贴在电站投资收益中比值过高。
补贴比值过高以及拖欠,严重影响了电站投资企业的营收和现金流。其中,又由于地面电站的情况好于分布式、全额上网模式好于自发自用模式,导致两种应用模式发展失衡,致使补贴拖欠进一步恶化。
补贴支付流程设计僵化。
致使补贴资金和数据在能源、财政和电网等部门之间空转,电站投资企业苦不堪言。
补贴资金来源设计前瞻性较弱。
可再生能源基金放在电费中,但征收不足,年度基金总额有限,已不能满足现有存量光伏电站和风电站所需补贴,更别说每年的增量。
政策调整幅度太大。
“531”政策调整,造成一些遗留问题和烂尾项目,这些成本如何消化、矛盾如何化解,至今没有突破口。
客观来看,现行光伏产业补贴制度有成为一种科举制度的趋势,在规模和成本的目标指挥棒下追求补贴利益的最大化。所有企业都去猜测政策会出什么题目、标准答案是什么,走捷径中标项目或拿到规模指标,成为整个行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更可悲的是,以创新名义备受推崇的领跑者计划,还在继续强化这种科举制路径。
寒冬已然凌冽。补贴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且尚无解决良策,随着金融和社会资本逐渐退出,市场主体将急剧减少,一些被拖欠补贴的电站企业很可能将无法度过这个冬天。

(3)产、销、用多方失衡
上游制造端已经完全市场化,进入和出清完全由市场自行调节,但下游市场需求端——电站的投资,则仍受计划主导,通过年度建设规模指标、土地资源、环境审批、并网容量等进行管控。
也就是说,供给侧产能以市场化方式不断扩张,但需求侧却面对并不确定的计划管控,市场手段和计划干预并行,造成产业链被强制割裂。
与此同时,在政策调控和规划布局上,过度重视一些难以在全行业复制推广的区域项目和重点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终端应用市场的创新和繁荣。
实际结果来看,一些领跑者基地项目和特批能源基地项目,不仅土地和接入落实不了,环评也过不去,不少项目建成很久都不能并网,还出现了类似山东微山湖渔光互补电站等走捷径和打插边球的违建项目,最终被强制拆卸,造成极大投资浪费。
这类只见投入不见效益、重装机轻管理的现象,不仅仅是个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