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这被视为“强制配储”时代终结的标志,在储能行业引发关注:政策红利“退潮”后,储能企业如何直面市场的真实考验?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上,近800家参展商携500余款新品集中亮相,他们用行动勾勒出行业发展图景:新型储能正从“价格比拼”“规模竞争”向“技术赋能”“价值深耕”转型。 发展转向市场驱动 《通知》规定,对今年6月1日前投产的新能源存量项目采用差价结算机制,确保其收益不低于原机制电价,但逐步缩减保障电量比例;今年6月1日及以后投产的新能源增量项目则通过市场竞争确定电价。随着政策执行期日益临近,新能源企业正加速推进项目建设进度,赶在节点前实现并网,以确保项目的预期收益。 在ESIE2025现场,深圳鹏程无限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建告诉记者,从市场来看,为了满足配储需要,主流储能电池、集成厂家正开足马力忙生产、赶订单,出现了“抢装潮”。 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综合能源事业部产品开发部部长许东阳看来,《通知》对储能市场影响深远。短期“抢装潮”过后,市场会出现一段时间观望期,等待地方出台新能源全面入市实施细则、企业重建投资收益测算模型。去年招标尚未执行的储能订单存在搁置风险,但长远来看,作为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新型储能产业长期向好态势不变。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今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有望超30吉瓦。进入“十五五”,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将逐步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保守场景下,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236.1吉瓦;理想场景下,累计规模将达291.2吉瓦。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分析,2024年,我国储能产业高速发展,但竞争也明显加剧。今年储能有望在攻坚克难中继续高速发展,虽然市场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但总体将从规模化发展向全面商业化转变。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新能源业主方主动配储意愿,全国已有超20个省份通过分时电价、现货市场价差机制引导“新能源+储能”联合运营。 技术创新重塑优势 《通知》的关键调整,在于取消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要求,改为由经营主体自主决定是否配置储能。这意味着,过去依赖政策补贴和项目捆绑的模式难以为继,企业必须在辅助服务等市场化场景中证明自身价值。 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容量、高集成度等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储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ESIE2025上,各个企业竞相展出大容量储能系统。20尺标准集装箱的容量普遍突破6兆瓦时,部分高端产品甚至达到9兆瓦时以上,较2023年主流的3—5兆瓦时系统实现容量翻倍。这种“大容量变革”,得益于底层技术突破的支撑。 电芯技术迭代催生系统升级。随着500安时以上大容量电芯的规模化应用,储能系统集成效率得到质的提升。例如,远景储能全球首发的EN 8 Pro系统搭载700安时长循环电芯,单舱容量达8.3兆瓦时,循环寿命超过15000次,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50%。 这种“电芯—系统”协同创新带来的直接效益,是用地成本的大幅下降。力神电池的8.3兆瓦时系统通过高压刀片电池技术,将土地占用率降低40%,在土地资源紧张的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显著优势。 “电芯和系统向‘大’,不仅降低初始投资成本,更通过提升集成度和能量密度,显著减少占地面积及后期运维支出,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结构性优化。”许东阳认为,在招标决策中价格权重依然关键,储能企业必须持续深耕大容量电芯与系统集成技术,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在储能系统集成化趋势的推动下,交直流一体化设计成为主流方向。在传统储能系统中,直流侧电池簇与交流侧变流器(PCS)独立配置,导致能量转换效率损耗高、占地面积大。记者从展览会上了解到,超过60%的新品采用交直流一体化设计,即通过将PCS嵌入电池舱,实现“直流接入—交流输出”无缝衔接。这显著提升了储能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有利于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节省土地资源,延长设备寿命。 AI赋能产业升级 如果说2024年“AI+储能”开始崭露头角,那么2025年或将成为“AI+储能”深度融合的转折点。 ESIE2025现场,AI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各企业纷纷展示基于大模型的智能管理系统。不仅宁德时代、远景储能、阳光电源等企业相继推出基于AI技术的储能新品,科华数能、天合储能、海博思创等厂商也提出了“AI技术深度融入储能全生命周期”的战略布局。 宁德时代发布其首个智慧储能管理平台——“天恒·智储”,通过“大数据平台+AI大模型”与“先进机理算法融合+AI助手工具”等创新集合,为储能电站构建了涵盖智能预警、运行分析、电站体检和智慧运维在内的全套标准化能力。 阳光电源则把AI大模型带入了电池管理系统,借助电芯AI智算大模型,让热失控预警准确率超过99%,SOH(电池健康状态)、SOC(荷电状态)等估算精度相比行业提升2%—3%。 这些技术突破让储能系统从“哑设备”转变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在电力市场动态博弈中抢占先机。 “与AI技术融合,是储能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远景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分析,储能正在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的“智能体”,并作为智慧能源基础单元,突破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的系统瓶颈,助力实现能源清洁化、智能化转型。 在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钱昊看来,AI正在全方位驱动储能系统的技术革新,从项目规划、设备设计、预测运维、智能调度到安全监控,AI已成为储能系统提升效能与降低成本的关键支撑。 不过,AI在储能领域的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数据处理能力不足是目前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远景科技集团储能产品研发总经理徐中华直言,数据量不足、数据质量不高,导致大模型难以发挥预期效能。要想实现储能安全模型的持续迭代优化,必须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据闭环。 “只有将电芯设计数据、制造数据、工艺数据和制程数据联合起来,同现场运营数据相匹配,才能有效溯源安全隐患,构建真正的安全防护体系。”徐中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