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光伏发电的盛世危言

“光伏产业还未成形,今天的世界第几,明天可能什么都不是。” 施正荣的企业经历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起起伏伏。创业之初,施正荣曾遭遇过人员流失、连清洁公司都威胁他要搬走设备抵债的困境。在那次困境中,施正荣最后靠海外订单解困。而现在的市场风险,也让施正荣

  “光伏产业还未成形,今天的世界第几,明天可能什么都不是。”
  施正荣的企业经历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起起伏伏。创业之初,施正荣曾遭遇过人员流失、连清洁公司都威胁他要搬走设备抵债的困境。在那次困境中,施正荣最后靠海外订单解困。而现在的市场风险,也让施正荣较早意识到中国企业在全球光伏产业中所处的脆弱地位
  身为光伏发电的领军人物,施正荣有时候表现得更像是一个危机预言者。“光伏电池行业目前仍然是一个受到政府补贴的行业,政府提供包括电价上的补贴,以期让我们这个行业能够盈利。”
  今年9月在天津举办的夏季达沃斯新领军者年会上,作为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以下简称尚德电力),施正荣道出了光伏发电行业的尴尬地位。在更多人看来,这个行业的盈利似乎取决于政府的仁慈。
  2001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第十个年头,施正荣回到了家乡江苏无锡,创办尚德电力,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光伏电池,为光伏发电(俗称太阳能发电)中最核心的部件,占整个光伏发电成本的6成左右。
  施正荣当时与多个地方政府接触,很多人都没听过“光伏发电”这个新名词。如今,十年过去了,施正荣所创办的尚德电力,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供应商之一。此间,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的光伏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2009年,中国供应了全世界40%的光伏电池。
  “不能再打价格战”
  正如所有中国制造占据优势的产业一样,光伏发电也正在遭遇一场价格战。
  今年9月13日,发改委在延迟半月之后,对外公布了国家第二批大型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中标结果,该项目共涉及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西北六省区的13个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共计280兆瓦,相当于中国过去累计的各类太阳能光伏数量的总和。
  尚德电力也参与了竞标。与华能新疆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尚德电力只参投了新疆和田20兆瓦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根据6%~8%的收益率提出报价。后来,施正荣对外解释这一决定时说,“如果达不到一定利润率,很难下定决定去投。”
  此前,业内按照8%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对企业而言,合理的上网电价应在1.4元至1.5元/千瓦时之间。在2009年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招标中,中标的阿特斯与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提出的竞标价格是1.43元/千瓦时。
  然而,在国家第二批大型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中,发改委公布的中标电价全部低于1元/千瓦时,其中隶属神华集团的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地方国企包头鲁能白云鄂博风电有限责任公司各占一席,中标电价分别是0.8687元/千瓦时和0.7978元/千瓦时,英利与国投电力投出最低竞标价格——0.69元/千瓦时。
  但在过去的一年里,光伏电池成本没有显著下降。“要维护行业价格”,在得知中标结果后,施正荣向业内发出了呼吁。他甚至以“囚徒困境”举例,称“大家为了一己利益争着降价,最后往往得到双输的局面”。
  在2009年国家第一批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招标中,发改委最终放弃了最低价中标的办法,最后指定该项目由报出次低价的中广核、比利时Enfinity公司、江苏百世德联合体以1.09元/千瓦时竞得。
  今年,游戏规则回到了“报价最低者即为中标人”原则。负责招标的发改委相关人士称,之所以要对光伏项目采取特许权招标的方式,目的就是通过竞争发现光伏发电的合理价格。
  在光伏发电市场,“A公司报一个价,B公司报一个价,C公司还有另外一个价,差别都非常大,政府搞不明白哪个才是合理的价格,只能选择低价的。”施正荣说,要想政府出台可行的光伏上网政策,国内光伏行业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声音。
  施正荣所说的统一的声音,就是光伏业内所期待的固定上网电价制度。
  2009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固定的风电上网电价制度,取代了此前6年实行的招标电价制度。这促使中国的风电行业飞速发展,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成为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第二大的市场。
  如今,国有企业也兴致勃勃地进入这个新兴市场。据发改委披露的信息,在发改委收到的135份标书中,将近8成来自五大发电集团以及中广核、中节能等国企及其旗下子公司。时光回到2001年,施正荣创办尚德电力时,国有资本在光伏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金融危机之前,光伏产业一直是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的热点。2005年到2006年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民营光伏企业多达11家。在民营经济强省浙江,就聚集了中国四分之一的光伏企业。但眼下,随着国企大举进军,民营经济在光伏发电领域的前景平添变数。
  产能过剩了吗?
  价格战硝烟未灭,另一场危机又在酝酿之中。
  今年11月18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光伏大会上,施正荣再一次敲响了行业警钟。“欧洲需求下降,明年全球光伏市场将肯定出现过剩。”施正荣说,中国今年的产能可达到12兆瓦左右,全球的产能已经达到20兆瓦左右,较大幅度超过了市场的需求。
  大批新增产能的投入,极大扩充了光伏市场的供应量。早在2009年,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供应商之一FSLR计划到2012年将产能提高一倍,达270万千瓦。今年9月,欧洲光电产业协会曾发布报告预测,由于一些亚洲公司跟进,全球太阳能市场2011 年可能会呈现供求平衡或略微供过于求的状况。
  一些欧洲国家政府,也纷纷减少对光伏发电的补贴以及大幅降低上网电价。今年7月1日起,德国对屋顶光伏系统和移除耕地农场设施的补贴额将减少13%;8月,西班牙计划削减太阳能上网电价幅度达45%;9月,捷克出台政策,规定明年3月,建在农业用地上的太阳能发电厂将不再获得政府补贴。同月,意大利决定开始削减对太阳能光伏项目的补贴。
  这对于“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打击尤为沉重。目前,在多晶硅光伏电池的产业链条中,中国企业所抢占的主要是硅锭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线等低附加值环节,而在产业链最上游的多晶硅料生产和最下游的光伏应用等高附加值环节则较少涉及。最近几年,随着国内多晶硅(光伏电池的主要原料)项目大批上马,“两头在外”的情况,演变为“一头在外”,即市场在海外的局面。
  为启动国内市场,2009年7月21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启动了“金太阳示范工程”,计划在2到3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据估算,政府将为此投入约100亿元财政资金。
  施正荣的企业经历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起起伏伏。2001年创业之初,施正荣曾遭遇过人员流失、连清洁公司都威胁他要搬走设备抵债的困境。在那次困境中,施正荣最后靠海外订单解困。而在2006年,施正荣的公司与全球老牌硅料供应商、美国纽交所主板上市的 MEMC公司签订了一份长达10年的多晶硅供货合同,由此规避了2007年末多晶硅最紧缺、价格暴涨的难关。
  市场风险让施正荣较早意识到中国企业在全球光伏产业中所处的脆弱地位。第十一届中国光伏大会上,施正荣,这位业内知名的危机预言者说,“光伏产业还未成形,今天的世界第几,明天可能什么都不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