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保定高新区打造创新平台样板

2009-01-06 10:30:03 太阳能发电网
  依靠创新,保定高新区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能源设备制造业依然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对于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制造业基地来说,保定高新区的做法或许提供了应对困境的思路。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对全球金融业造成了重创,也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影响。   在唱衰论调充斥整


  依靠创新,保定高新区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能源设备制造业依然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对于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制造业基地来说,保定高新区的做法或许提供了应对困境的思路。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对全球金融业造成了重创,也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影响。

  在唱衰论调充斥整个产业界的氛围中,寻找战胜困难的法宝成为当务之急。此刻,一支逆势增长、独秀寒霜的力量闯入寻觅者的眼帘。高新区这个创新产业、创新要素的聚集区,在经济大环境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保定高新区是一个以发展新能源与能源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基地。依靠创新,保定高新区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能源设备制造业依然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对于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制造业基地来说,保定高新区的做法或许提供了应对困境的思路。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

  保定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保定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周林伟深有体会地说:“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加强产学研结合就是要发挥企业的主动性,给企业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而不是政府代替企业进行市场行为;而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求企业面向市场进行资源的配置。高新区的管理者要以服务为宗旨,为企业在发展中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其发展壮大。”

  保定高新区太阳能光伏电池企业英利集团,在保定高新区资金、技术、人才智力支持下,不断围绕市场进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加工制造业是一个看似没有创新突破口的产业,因为工艺流程有严格的标准,产品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在哪里进行创新,通过何种途径进行突破,一直是英利集团苦苦探索的问题。

  为了寻求创新的途径,英利集团首先给自己树立了目标,从太阳能硅锭切片数量上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之路。目前,国际上用于大规模生产的硅片厚度为200微米,先进的180微米硅片已经成功实现商业化生产,而国内硅片切割水平为200±30微米。为了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英利集团从2007年开始使用大型线锯切割156×156多晶硅片,并且克服了大型线锯使用直径0.14微米钢线切割8块负载的难题。2008年,英利集团已经全面实现了180微米硅片的切割生产,并已经实现商业化运营。

  太阳能发电电池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一种能够提高电池转换效率的高粘度浆料。高粘度浆料过于粘稠,即使通过搅拌机搅拌,也会出现大量粘片,致使产量下降。而英利集团通过创新把浆料放到PECVD泵房真空泵上,在真空泵接近40摄氏度高温软化和泵的连续振动双重作用下,浆料变得稠度适中,用于印刷生产中,大大降低了粘片的频率,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不过这种措施也有一定的弊端,PECVD泵房与印刷设备相隔很长一段距离,员工取浆料来回需要花2分钟,一旦此设备出了故障或是电池片出了问题,将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并且粘度存在不均匀性。为解决此问题,英利人购置了水浴锅,将浆料置于锅中,恒温加热,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据此,英利人对英利集团的创新理念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创新理念无大小,创新不是高不可攀的,不是只有高学历、身在关键技术岗位的技术人员的专利,也不仅是研发企业、研发部门的事情,任何针对问题的有效想法和做法都可以称为创新。”

  搭建研发平台

  为了形成创新集群,更好地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保定高新区积极推动创新平台的建设。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程。围绕建立起国家意义上的“中国电谷”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保定高新区大力开展技术合作,不断夯实创新能力。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风能创新平台的建设。

  目前,保定高新区组建的风电整机工程技术中心、风电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已经开始准备申报纳入国家级研发中心。风电整机、风电叶片、风电控制三大检测平台已经开始建设,正在申报列为国家级检测平台。同时保定高新区启动了中国风能杂志、中国风能信息中心、中国风能之家,积极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中国节能协会保持良好合作,构筑起新能源产业信息服务、技术、人才交流平台。

  2005年,中国第一个风电叶片研发中心在保定高新区成立。该中心汇集了国内15名两院院士,目前已在叶片异型研发、大功率叶片开发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2007年11月12日,国内最大级别(2兆瓦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叶片在保定华翼风电叶片研究开发公司成功下线。

  华翼风电是该叶片研发中心的成果转化载体。用华翼风电叶片研究开发公司总经理赵晓路的话说:“华翼风电在保定高新区的建立是一段佳话”。带着技术转化的热情和为保定风能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的热情,赵晓路来到保定,初来时拥有的只是技术,在保定高新区的支持下建立了公司。扎根保定之后,华翼风电在技术和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经过不懈努力,华翼风电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与CTC、ECN、AeroDyn等多家国外著名风电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通过联合设计,已掌握了850KW、1.0MW、1.2MW、1.5MW、2.0MW系列叶片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目前,华翼正在进行3MW级海上风电叶片的联合设计。

  赵晓路说:“华翼正在走一条新型的、高效的技术引进之路,这条道路不同于国内其他制造厂商的‘花钱买生产许可证’或者简单仿制的模式,而是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共同完成设计,共同拥有叶片产权的方式,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经验,掌握叶片设计的关键技术,缩短积累设计经验的过程和时间。”

  推动技术转移

  在技术转移与转化方面,保定高新区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为了更好地推动技术的转移和转化,保定高新区瞄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围绕项目搭建起了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的平台。

  北京科诺伟业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及风电控制系统研究及产品开发的单位之一,在技术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保定高新区为了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也为了弥补园区在风电控制领域的弱势,吸引其来到了保定。
来到保定高新区后的科诺伟业得到极大的支持。凭借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雄厚的技术实力,科诺伟业不负众望,在“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变流器技术以及产业化”上取得巨大突破。

  电气控制技术是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它是风电机组运行的“大脑”,是整个机组正常运行及实现最佳运行的可靠保证。但是,由于变速恒频电控系统内在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完全掌握这项技术,国外对该技术一直采取封锁的态度。而科诺伟业的突破,成功填补了国内在该项技术上的空白。

  目前,该公司在保定高新区的风电控制设备已经开始投入生产,并先后成功研制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00KW、750KW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器和1.5MW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变流器。

  保定科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武鑫说:“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是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大批先进技术就能在行业里取得成功。科诺伟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保定高新区为我们的技术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大促进了公司的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进程。”

  面对成绩,保定高新区并没有满足,总结成绩和经验时,周林伟说:“保定高新区在技术转化上将不遗余力,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将继续引入、培育产业前沿技术,推进企业向产业上下游扩展,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技术,依托国家级行业协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孵化中心—创业园区—专业化基地’的孵化体系,成立投资担保机构,搭建企业融资平台等,形成支撑‘中国电谷’的产业基础。”

  近日,保定高新区管委会又出资200万元设立了科技扶植资金,以促进园区中小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增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



作者: 来源:中国太阳能发电网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