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回来了”。
他看上去非常洒脱,整个人神清气爽,心态应该很好。
这是在去年无锡新能源大会的现场。有意思的是,当初刚回国创业时,上台讲话都磕磕巴巴的“施博士”,如今再次站在聚光灯下,却开始了“脱口秀”。
在这次长时间的演讲中,施正荣劝大家不用改行,这位光伏产业曾经的“拓荒者”很感慨:“不知不觉我们都变老了,接力棒已经传到年轻人手里,所以有点时间,稍许享受一下人生的快乐吧”。
如今说“再见”,一是离开尚德后,施正荣曾沉潜数年,不发声,不辩解,遵循“沉默是金”;二则,从2016年参加央视《对话》栏目开始,他又一步步回归公众视线,回归光伏产业。只是他自己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
这几乎是一个轮回。这位曾经的光伏教父,曾经的百亿首富,被人称为开拓者、牺牲者、甚至大骗子。嘴长在别人身上,你没法控制——特别是在光环失去后。
对于争议,施正荣曾说:“我从没想到会成为老大和首富,也没想到有媒体把我送上神坛!”
但这,是否真是他的心里话?每个企业家都是矛盾体,产业的曲折、人性的复杂、商业的残酷与人情的冷暖,都可在施正荣过往十余年的跌宕中找到蛛丝马迹。
不委屈不后悔?
一个又一个企业家的案例,都一再证明这样一个事实: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都很难延续,因为它往往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
施正荣和他曾带领的尚德无疑创造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一大“奇迹”。有人说,是贪婪和冒进才导致了尚德的困局。但当你身处一个600多个城市都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狂热时代,又有多少人能真的足够理性?
尚德当年的成功,是“时代机遇+政府支持+先发优势”的产物,是“天时地利人和”,这就像在钢丝上跳舞,产业大旺时还能风光无俩,但危机一来也可能相形见绌。
2008年,金融危机下尚德的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2010年,尚德主业开始亏损;2011年“双反调查”让尚德的利润大幅缩水;2012年上半年,尚德平均每天要亏1000万元,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施正荣的身家也从186亿元迅速下滑。2012年8月,施正荣辞任尚德CEO,2013年3月再失尚德董事长一职......
短短数年,一切几乎归零。昔日光环丧尽,“施博士”何去何从?施正荣重归沉默,他后来解释说“保持沉默也是一种表达。”回顾最艰难的时刻,施正荣在2017年接受能见APP专访时说:“我已是成年人,还是能够经受得住一些压力的。”
2014年离开尚德后。很长第一段时间,施正荣一个人住在澳洲,调整自己,自己开车、买菜、做饭、洗衣服。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重新找回了独立和自信,这竟让他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他庆幸没有失去自己。同时,施正荣也调理了自己的身体,瘦了15斤。
当时他考虑的是,肯定还要做事,不管做什么,身体是第一位的。把身心调整好,才能够继续向前走。也就在那段时间,施正荣开始跳出了“光伏”再来看“光伏”,思考创新的方向。
也就在这次采访中,施正荣说:“对于质疑,我保持沉默。因为我还是以大局为重,在企业碰到困难时,政府和行业都在帮助我们解决大问题。我没有必要去跟媒体计较个人的事情。在合适的时候,我会把我要讲的话跟年轻人分享,因为这是一种经历。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在创业的过程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何识人,如何综合整合各种资源。我是一个问心无愧的人,基于这些,我沉默也不觉得委屈。”
施正荣反复强调“创新”和“年轻人”。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张涛说:“他现在是创业导师。”施正荣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资源优势,为年轻人创造更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