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开幕、为期三天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现场显得没那么热闹。不过好消息是,在同期举行的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9年春季国际高峰论坛上,官方确认时隔三年后中国核电审批将“再重启”,这让福岛核事故八年来沉寂的核电板块迎来估值回升的机会。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全球化石能源价格下行、新能源成本持续下降、电力过剩的背景下,中国核电还面临着“降成本”的挑战,产业链“补短板”也亟须加快推进。据透露,中国正积极谋划在核电相对集中的沿海地区建设核燃料产业园;拟在核电相对集中地区新建五个中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重点在放射性诊疗设备等四大领域扩大核技术应用范围和规模。
时隔三年多“再重启”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诱发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此后国际上关于核电发展路径的讨论从未停止,核电审批也历经了“叫停”、“放缓”、“重启”等起伏。
中国2012年12月才核准江苏田湾核电二期工程,此后两年多再无新项目获批。直到2015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共包含四台核电机组的广西防城港红沙核电二期工程“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以及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扩建工程项目,但之后又是三年多的“零审批”状态。
论坛上最新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球在运机组454台,总装机容量超过4亿千瓦。在建核电机组54台,总装机容量5501.3万千瓦。其中,中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45台,装机容量4590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1台,装机容量1218万千瓦,规模世界第一。
今年3月18日,生态环境部公示当天受理的《福建漳州核电厂1、2号机组环境影响报告书(建造阶段)》、《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建造阶段)》,两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显示,漳州核电1号机组和太平岭核电1号机组计划于2019年6月开工。
这被外界解读为核电开闸的明确信号,引起市场广泛关注。而4月1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确认,中国将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继续发展核电。今年会有核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据了解,上述太平岭和漳州两个项目都将采用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这也将是中核集团和中广核“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后的首批项目。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余剑锋介绍,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正在顺利推进,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6号机组,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项目,有望按计划或提前建成投产。在四代核电创新领域,中国加快实施高温气冷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已经进入安装调试的最后阶段,明年上半年将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