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补充相关背景信息。中国和印度都很希望实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鉴于现在能力有限又资金不足,不得不借助于外部力量(事实上大部分的创新活动还集中在发达国家)来实现一些技术的内部转化。利用其它国家的研发途径有这么几个:外商直接投资到中国或印度建立外商独资公司或合资公司,尤其是利用外商的专有技术投资(Know How);技术许可,通过许可使用协议来逐渐掌握外方的技术;技术进口,直接进口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然而,对于外国技术的消化和拓展却并不容易。
大同建成了熊猫图案的太阳能站,该项目是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创意
在文章中傅晓岚总结了技术跨国流通的几种途径:许可;产品的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动;移民、旅行、国外教育、海外工作等人口流动;国际科研协作;媒体和互联网传播;融入国际利益链。大部分的科技知识传播都不是有意为之的知识溢出。
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下,国外的技术通过机械设备和员工的培训进入本国。技术的进步可能对于整个行业都有益处。但是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外商投资可能导致本国的其他竞争企业的技术更加落后,或者导致本国的研发努力减弱,并且处于经济开发区的外商投资可能跟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脱节。在本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情况下,要求本国企业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并且有能力进入国外的研发中心合作。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主要是专利许可和专有技术许可,技术使用人可以在花费较少成本的情况下获得技术,而转让人则可以承担相比于外商直接投资更小的风险。在进口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情况下,在本国有研发和相应行业的基础上,进口设备有助于自主创新。无论是哪种途径都需要在本国既有自主研发的基础又能够利用国外技术。
印度古吉拉特邦是太阳能产业的先锋
傅晓岚认为在自主创新方面,跟印度和巴西比较的话中国的研发投入增长迅速,吸引的外商投资的研发中心数量也很多。在新能源开发领域,中国也多有突破。例如,中国与日本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小型风能发电机;与美国公司开发2GW的太阳能电站;在21个城市使用太阳能和电池照明系统。在太阳能光伏板领域,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从2003年的1%发展到2008年的全球最大生产者。然而,中国生产的太阳能光伏产品有95%用于出口,国内的使用率还很低。
在经济转型中,印度在研发和教育上的投入也大幅增加。根据印度统计和方案实施署(Indian Ministry of Statistics and Programme Implementation)的记录,从2000至2009年,印度教育的投入增长了129%。2001至2008,大学投入增加80%;研究员培训的投入增加了90%;高等教育中技术、工程、农业、医学专业的投入增加了48%。在太阳能光伏板领域,印度主要集中在离网型照明和小功率设备上,主要用于公共照明,城市电力短缺的补充,以及乡村电力系统和太阳能照明。跟中国相似的是,印度出口75%的太阳能光电产品,留给国内使用的比例很少。
印度的家用太阳能设备
外国技术转化和本国技术研发对于中国的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有太阳能光伏行业都是在自主研发动力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许可获得光伏技术。中国企业中尚德(Suntech)、英利、天合光能(Trina Solar)在全球的太阳能工业排名前十位。举一个拥有全球最大太阳能发电站的尚德的例子来说,在发展技术的过程中,尚德并没有沿用一直以来直接使用外国整套机械设备的方式,而是通过许可转让协议获得了核心技术并将其与本土的生产设备融合。尚德还注重自主研发,年收益的5%会用于研发,并已经拥有了具有世界级水准的研发团队。尚德也得到了地方和中央政府的支持。英利和天合光能的途径也类似。
印度的太阳能设备研发包括三种途径:专利许可;合资企业;自主研发。印度最大的几家太阳能企业是Moser Baer Solar, Tata Power和HHV Solar。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国外的合作机构。比较一下中印的途径,中国更多的是本土研发基础上的外部合作,印度更多是国际合作下的技术吸收。
傅晓岚还提到尽管私营经济在自主创新中作用重大,但私营企业自己的研发必须依托于一个国家层面的创新体系。
总结:中印的例子说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有机会赶上发达国家。中印都通过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来实现技术创新。对于中国来说,面临的挑战还有缺乏本土的研发能力,工业和研究院所的合作还不够强。中国和印度还共同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环境立法的薄弱。在开发绿色科技和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比如,生产太阳能板用到的材料,尤其是高纯度的多晶硅,特别消耗资源和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全球的发达国家中也只有六到七家企业开发出了清洁型的生产技术。中国和印度还在使用高污染的生产流程。当中国和印度出口了绝大多数绿色能源产品到国际市场去的时候,污染却留在了本国。另外,不仅是研发需要经费,技术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并得到应用也需要经费。中印的能源,比如煤炭,相对便宜的情况下,技术转化就非常薄弱和发展滞后了。总之,绿色能源产业的自主研发,长路漫漫。
原文参考:Xiaolan Fu 2015, China’s path to innov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256-276.
文章首发于“南亚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