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输配电价格将核定 西部“弃风弃水弃光”问题有望缓解

2017-07-27 09:08:27 太阳能发电网
  电力改革正在加速推进,在“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总体思路下,电力的上游和下游市场正在变得活跃起来,但是输配环节的改革是难点,其中跨省跨区和区域电网输配电价核定又是其中的难点之一。  这项改革将要加速推进,国家发改委昨天的会议透露了这样的改革信号。在煤炭价格迅速上涨的背景下,当前火电行业正遭受巨大的成本上涨压力。但无论进行怎样的改
  电力改革正在加速推进,在“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总体思路下,电力的上游和下游市场正在变得活跃起来,但是输配环节的改革是难点,其中跨省跨区和区域电网输配电价核定又是其中的难点之一。

  这项改革将要加速推进,国家发改委昨天的会议透露了这样的改革信号。在煤炭价格迅速上涨的背景下,当前火电行业正遭受巨大的成本上涨压力。但无论进行怎样的改革,都需要看到,从全球横向比较来看,中国工业电价仍然较高,这抬升了整个工业的运行成本。推动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应当是改革的方向。

  输配电改革下一步

  “我们正在组织各方面研究制定新增配电网配电价格形成机制的办法。如果把跨省跨区、区域电网、地方电网、增量配电网价格改革都做了,整个输配电价改革就基本完成。”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巡视员张满英说。

  西部能源大省或将迎来新发展时期。

  7月26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巡视员张满英透露,下一步将开展跨省跨区和区域电网输配电价的核定工作。

  “在进一步厘清区域电网与省级电网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合理核定区域电网输配电价水平。进一步将输配电价改革向纵深推进。”他在7月26日举行的输配电价改革及价格市场化程度测算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记者获悉,截止到目前,从2014年开始的首轮输配电价格改革试点已经基本完成,各省市自治区域的电网输配电改革实现了全覆盖,相应地电网盈利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这大大降低了电力成本。

  不过,电力市场改革的难点在于跨省交易和新增的配电网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国家能源局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弃风”电量235亿千瓦时,全国“弃光”电量37亿千瓦时。在2016年,全国“弃风弃水弃光”总计达1100亿千瓦时,比三峡电站1年发的电还多。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电力超负荷运行,但是西部一些省份的水电、风电价格相对便宜却过剩。

  此前,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曾指出,中国工业用电成本是每度电0.6元(人民币)左右,美国是0.3元左右。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也指出,“中国目前能源成本在国际上仍偏高,比如煤炭就是如此,这导致煤电等成本价格高。”

  对于西部一些地方的过剩电力,林伯强建议,当地能消化最好,远距离输送成本仍偏高。比如福建的风电就很赚钱,因为本地市场可以利用。但是西北风电就地消化难度大。

  跨省输配电价格将核定

  7月26日,张满英透露,在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核定后,要对跨省跨区专项输电工程,比如西电东送等输电价格进行重新核定,具体测算工作已经进行了部署。

  张满英同时指出,下一步还要研究制定电网和新增的配电网的价格形成机制。现在不仅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蒙西电网,还有像四川、广西、新疆等地方管理的地方电网。随着国家有序放开增量配电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增量配电网,地方价格主管部门要核定新增配电网的配电价格。

  “我们正在组织各方面研究制定新增配电网配电价格形成机制的办法。如果把跨省跨区、区域电网、地方电网、增量配电网价格改革都做了,整个输配电价改革就基本完成。”张满英说。

  据记者了解,省级区域内输配电价格改革已大大降低了电力成本。但是省级之间输配电成本需要尽快核定,另外新的配电网输配电价格机制,也要研究。

  比如云南水电最低的上网电价每度电不到0.1元,但是大量的电力本地无法消化,外输则存在难度,结果是“弃水”严重。但是目前跨省输配电只有协商价格。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5年的通知,协商后,西部的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送上海落地电价为每千瓦时0.4386元,送浙江为每千瓦时0.4513元,送广东为每千瓦时0.4695元。

  而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送上海的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3149元,送浙江为每千瓦时0.3391元,送广东为每千瓦时0.3565元。由此可以计算出,中间的输配电和损耗价格成本为每千瓦时0.1元左右。

  华创证券分析师王秀强认为,目前跨省上网电价和落地电价都是协商的,中间的输配电为政府定价,下一步跨省输配电价格需要重新核算。

  另外与新增的电网输配电价格也要核算,目前执行标准参考的是各省电网输配电收费标准。“现在要做的是将交易的电量做大,让市场供求来决定价格。”他说。


作者:定军 姚润霞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