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补贴清算工作是对过去补贴欠账资金的一次清理,是之前政策的延续。”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向记者表示。
日前,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对列入第一至六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的项目进行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清算。
通过初步梳理6批补
“本次补贴清算工作是对过去补贴欠账资金的一次清理,是之前政策的延续。”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向记者表示。
日前,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对列入第一至六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的项目进行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清算。
通过初步梳理6批补助目录,此次清算工作将主要囊括2012~2015年并网的风电项目106.9吉瓦、光伏项目25.9吉瓦、生物质发电项目9.3吉瓦,涉及补贴资金超过500亿元。
行业扩张导致补贴金额迅速增长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已超700亿元。
从国外可再生能源企业的 “OEM工厂”,到多项技术领跑全球行业发展,短短几年间,我国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速度令人瞩目。然而,在可再生能源行业大跨步发展、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行业规模扩张带来的发电补贴金额的迅速增长也大大超过了之前预期。
据业内专家分析,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为每千瓦时1.9分,按照文件,2016年应当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附加基金大约在800亿元左右,与当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基本相当,但实际征收的数额远低于这一数字,成为导致补贴无法及时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伴随行业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政府补贴压力将更加沉重。
与此同时,补贴资金的滞后发放也已成为了被默认的行业“常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个可再生能源电站在正式并网后,拿到补贴资金至少需要18个月甚至是更久的时间。据业内人士统计,进入第6批补贴目录的光伏项目一般是在2013年8月到2015年2月正式并网,并于2016年9月开始领取补贴。此时,最早进行发电运营的一批项目,其补贴拖欠时间已超过3年。面对难解近渴的国家补贴,企业只能依靠地方补助、银行贷款等其他资金勉力支撑,有时还会遭遇限电等情况,严重影响了现金流及后续投资,电站经营举步维艰。
在政府巨大补贴缺口与企业的殷殷期盼下,2016年底,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落实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提案的答复(摘要)》明确,妥善解决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根本之策在于尽快建立电价附加补贴资金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相匹配的联动机制。我国将“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相应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并适时下调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标准,研究建立补贴退坡机制”。
作者:伍梦尧 来源:中电新闻网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