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2014年盘点:试点市场全部启动 全国碳市框架初定

2014-12-30 10:35:44 太阳能发电网
伴随着湖北、重庆两个市场的开市以及国家碳交易管理办法的出台,中国碳市场在2014年实现了快速发展,7个试点市场得以全部启动,而全国市场设计框架也已清晰。 在这一年里,各地区碳交易试点运行平稳,创新频出。年中,2013年开市的五个试点顺利完成履约,

  伴随着湖北、重庆两个市场的开市以及国家碳交易管理办法的出台,中国碳市场在2014年实现了快速发展,7个试点市场得以全部启动,而全国市场设计框架也已清晰。
  在这一年里,各地区碳交易试点运行平稳,创新频出。年中,2013年开市的五个试点顺利完成履约,企业对碳市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市场交易量也日益增加,自各试点市场开市起累计算,二级市场成交额突破5亿元,配额拍卖收入超过7亿元。
  同时,多个试点陆续引入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碳市场成为社会投资的新关注点。首笔碳配额、CCER质押陆续完成,碳资产价值进一步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碳债券、碳基金等各类金融产品得以推出,控排企业也开始通过配额托管的方式优化自身碳资产管理。
  在试点市场的探索基础之上,国家碳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也在年终发布,为接下来的全国市场建设明确了方向。此外,CCER项目流程走通,首批减排量获得备案。
  七个试点全部启动
  回顾2014年,中西部两个试点市场的最终启动使得7个试点碳市场的设计版图最终完成。
  4月2日,中部地区惟一的一个碳交易试点终于迎来了开市。湖北碳市场在这一天正式启动,成为国内第六个开市的试点。湖北市场配额总量超过3亿吨,使之位列中国第二、世界第三大碳市场。注重促进市场流动性的湖北在开市首日即表现不俗,当日成交配额51万吨,成为各试点开市交易量之最。
  6月19日,重庆碳市场正式启动,开市当日多家碳市场投资机构参与了交易。作为最后一个启动的试点,重庆在配额发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企业自主申报的方式,由此给予企业更多自由度。
  在全部开市后,7个试点碳市场均对社会投资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放,不仅国内的投资机构、个人参与到了碳市场中,境外机构也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碳市的交易。
  就二级市场线上交易而言,2014年里,深圳碳市场成交总量达到195万吨,成交额为1.22亿元,成交均价为60.21元/吨,最高价达到86元/吨,最低为30元/吨。作为运行时间最长的市场,深圳本年度价格波动有所放缓,市场更加平稳。
  上海市场成交总量为133万吨,成交额为0.226亿元,成交均价为49.9元/吨,最高达到45.4元/吨,最低为25元/吨;此外协议成交62万吨。进入12月以来,上海市场成交量稳定放大,市场活跃。
  北京成交总量为106万吨,成交额为0.628亿元,成交均价为59.29元/吨,最高达到77元/吨,最低为48元/吨,协议成交103万吨。年末,北京市场放低了机构投资者门槛,并对具有实力的个人投资者正式开放。
  广东全年成交总量为126万吨,成交额为0.5619亿吨,成交均价为44.28元/吨,最高达到77元/吨,最低为21元/吨。2014年下半年,广东开始采用阶梯底价方式拍卖,由于底价设置较2013年大为下调,市场价格下行。
  而天津则一共成交101万吨,成交额为0.2048亿元,成交均价为20.3元/吨,最高价达到50.1元/吨,最低价为17.0元/吨,履约期间,天津市场协议成交量上涨,共成交77万吨。
  湖北自4月开市以来成交总量为685万吨,成交额为1.60亿元,成交均价为23.4元/吨,最高价为26.59元/吨,最低价为22元/吨。市场交易活跃的湖北长期保持了良好的流动性,总成交量居各试点之首。
  而重庆市场在开市后除首日外,暂未产生后续交易。目前共成交14.5万吨,成交均价30.74元/吨,成交额为445.75万。
  此外,广东继续推进配额有偿分配,湖北、深圳、上海市场也各自进行了不同规则的配额拍卖,开市后至今拍卖总量约1600万吨,拍卖收入超过7.5亿元。

作者:张晴 李雪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