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整,不仅引发关联较大的上市公司集体恐慌,连带为其提供材料、组件的小供应商也人人自危。而纵观近年来光伏行业从“烈火烹油”到“冰寒入骨”,被“尚德们”套住的,何止是产业链上大小供应商,从银行到地方政府,有多少能独善其身、全身而退?
“大哥”倒下,“兄弟”遭殃
2012年在A股上市的隆基股份20日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公司尚有无锡尚德应收账款约1.2亿元。而一旦无锡尚德失去偿债能力,则此笔款项能否全额收回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尚德“加工厂”的亚玛顿也难逃厄运。亚玛顿2012年半年报显示,截至去年二季度,公司对尚德电力的应收账款为4572万元,占当期应收账款的比例为16.11%。
除了上市公司,与尚德合作的小供应商也陷入焦虑中。“现在行业中拖欠债务现象特别严重,一级拖着一级。按道理,尚德要向供应商支付30%以上的预付款,但之前为了走货,我们从没要过,现在尚德也没钱给,可能最后还得走诉讼。”尚德的一位供应商无奈地对记者说。
如此光景,令人反思。“为求利益,盲目上马,不从长远考虑,一直是光伏行业的隐患,尚德只是光伏业大萧条的一个缩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目前行业已经开始洗牌,泡沫破裂后,光伏市场将回归供需平衡。
投身容易抽身难,银行为何“偏向虎山行”?
尚德破产风暴所及,远不止行业本身。截至2月底,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光伏行业产能过剩、行业风险暴露已不是一天两天,为何还是有这么多银行给予如此巨额信贷投放?
地方政府的压力是银行“飞蛾扑火”的重要原因。无锡国联集团一位中层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2012年下半年,当地政府为了维持尚德现金流,要求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将贷款重新回到2012年6月末的水平,以防止部分银行抽贷。
“有些银行抱有侥幸心理,知名的新能源龙头企业、曾经的全球首富,保不准哪天就东山再起。更关键的是,地方政府的支持相当于隐性担保,哪怕尚德陷入困境,由于涉及税收、就业,有些银行就赌地方政府一定会救。”中信建投研究所银行金融服务行业研究员佘闵华说。
“目前银行的考核仍然是短期、规模考核机制,上半年放贷下半年就能受益,业绩上去了,风险也不见得会暴露,何乐不为?”佘闵华说,“可以预见,在这种考核机制下,银行在尚德吃的这一亏,换个时间、换个地点仍然可能重演。”
新兴产业嬗变,政府扶持须“止赢”亦须“止损”
“尚德破产留给我们的另一个严肃的问题是,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到底应该介入多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尚德们”曾经给地方政府带来无上荣光。纽交所鸣锣上市、新世界首富应运而生,一切都是完美的神话。然而在“新能源”和“首富效应”刺激下,光伏行业一哄而上,地方政府推波助澜,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尚德、赛维等行业巨头深陷困境。“大而不倒”的光伏巨头们逼得地方政府不得不走上前台,国资介入救助或者重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可能仍然觉得,光伏业只是遇到短暂的困难,给件“棉袄”帮助企业挺一挺还能迎来春天。问题是,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太阳能光伏是可持续、最经济的产业方向吗?美国页岩气技术的突破,会不会带来新的能源革命?如果判断失误,目前深陷“套”中的地方政府如何脱身?“市场投资有‘止赢’和‘止损’线,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