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储能的中场战事

2023-05-31 08:47:16 太阳能发电网
市场火爆不能掩盖一切问题,储能到了必须思考下一步如何走的关键时期。 在李安导演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伊拉克战场上的英雄士兵比利·林恩受邀在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表演中登场。经历了华彩斑斓的表演、毫不吝啬的赞誉之后,比利·林恩却在荣誉和夸耀中陷入了迷茫和困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下寻找到正确的
新玩家

4月18日,一家名为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成立,引发能源行业关注。据五粮液内部人员透露,目前集团确实在考察新能源在领域,主要是光伏、储能方面,集团很看好这个领域,跟国家的目标、方向一致。

五粮液这是本轮储能火爆热潮中,众多跨界入局者中比较知名、有话题的一个。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已有30多家A股上市公司跨界储能,包括美的、格力、小米等国民企业,涵盖了家电、互联网、纺织、环保、教育等各个行业,而这份跨界名单还在不断扩充之中。

一时间储能市场百舸争流,大浪淘沙。储能市场的玩家们既有老牌的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又有扩展储能业务的风光企业,如天合光能和远景能源;还有传统的发电和电网企业,如三峡集团、南网储能等;现在,还要加上数量庞大、跨界而来的新玩家们。

尽管储能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但新玩家们如何适应变换莫测的市场环境并成功立足,还是成为了行业内关心的重点问题。不少专业人士认为,未来三年或一段不长的时间内,行业就要经历一波洗牌。艾比森(主营LED业务的跨界新玩家)董事长丁彦辉预计,未来95%储能企业会死掉,但他进军储能的决心依然不变。

新玩家尚且如此,耕耘储能市场多年的老玩家们自然更是深有体会。

“每一个储能企业都要找到自己的独特的打法或者优势,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搞清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曾春保说。

老牌能源企业往往会选择依托自身优势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比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从电芯拓展到储能系统集成,开启产业链中下游领域的“征战”;一大批逆变器、变流器企业依托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优势,成为储能集成商的主力,轻易不涉足电芯制造;风光主设备制造商个各显神通,有的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拓展优势、有的则通过研发并购等方式实现技术整合。

4月,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落定,更是可能为国内储能市场带来一股“西风”。在国际储能市场上,特斯拉已经在户储和大储领域颇有建树。

新玩家大多选择自己独特的打法,擅长依托现有资源禀赋切入了储能细分领域,例如手机巨头小米在to c电子产品市场具有强大的品牌形象和技术积累,因此选择消费品储能和户储。2022年9月,小米发布了米家户外电源 1000Pro和米家太阳能板100W等产品,意味着小米正式入局便携式储能赛道。另外小米还通过投资充电桩独角兽富特科技、战略入股智能微电网公司上海快卜等举措快速扩展用户侧储能版图,其光储充检一体化框架已经初具雏形。

家电巨头美的于2020年以7.4亿元拿下合康新能源实际控制权后,又于2022年10月通过“定增+委托表决权”的方式,拿下科陆电子的控制权。在两家公司已有的储能积累加持下,美的现可参与储能项目全产业链的业务环节,依托遍布全国的销售网以及庞大的工厂楼宇资源,未来美的有望在储能特别是工商业和户储领域实现业务大爆发。

“储能的发展符合国家政策、能源发展趋势,一定吸引各种类型的企业参与其中。不同行业、风格企业的参与储能产业发展是有好处的。”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储能产品线总经理赵亮亮对《能源》杂志记者说,“它们可能会结合自身特点、优势,更多地开发国内相对薄弱的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让更多的行业与储能进行结合,会让储能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路径。”

当然更多的入局新玩家现在还只是处在“圈地”阶段,未有实质性的成果展现。在CNESA秘书长刘为看来,“数以万计的储能企业集中成立虽给储能行业带来了新生力量,但不可回避的是,大部分新玩家对储能技术、解决方案、商业模式的理解还远远不够。”

2022年10月9日,芝麻糊第一股黑芝麻公告称,公司拟对天臣新能源有限公司增资5亿元,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天臣新能源59.09%股权。目前,天臣新能源正在进行南京生产基地的生产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尚未有锂电池产品销售。

1天之后,深交所就向黑芝麻下发关注函——“结合锂电池组件当前的行业发展现状、市场竞争格局、行业壁垒、核心技术、你公司主营业务等因素,说明你公司是否存在‘蹭热点’的情形?”

“蹭热点”3个字无情揭露了当下一大批所谓的储能新玩家的真实面目。

储能行业并非没有门槛,作为储能产业链的技术和价值核心,储能电芯在产品认证、销售渠道、技术研发方面存在较高的行业壁垒。跨界而来的各方势力想要跨过“护城河”、做出差异化,需要面对不少挑战。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认为:未来储能行业的竞争会愈发激烈,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仅仅靠简单集成的企业不可持续,最终活下来的一定是具有技术能力的企业。

回首“老大哥”光伏产业的兴衰史,占据技术、补贴、市场、贸易保护等先发优势的欧美企业黯然退场,而中国的光伏企业却可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形成全产业链的主导,说明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绝不是依靠政策风口跑马圈地,而是在于企业能否用技术穿透全产业链,形成技术与产业的协同创新,从而在残酷的“黑暗森林”中进化出可持续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储能市场火爆的当下,以锂电池为主导的电化学储能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4月7日,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3)在北京开幕。这场为期3天的展会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的观众,会场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在各家企业纷纷展现新技术、新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已经开始显现。“目前储能市场的繁荣是毋庸置疑的。但技术上来看,电芯、解决方案,都开始有一点同质化的趋势。”赵亮亮说,“如果技术方案同质化,那么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应该努力维持市场的平衡。”

然而就像我们总是在批评资本逐利,企业自发性的约束也是稀缺的好品质。在2023年碳酸锂价格暴跌、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振的背景下,储能上游成本快速下降,这直接刺激了一部分企业重拾“低价竞争”的策略。

4月21日,新华水电2023年度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集中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其中0.25C(4h)储能系统的投标价格最低已经达到了1.03元/Wh。

大批新玩家的入局和上游成本的骤降,成为新一轮低价竞争的直接导火索。但从《能源》杂志的多方调研来看,储能企业普遍认为价格的波动最终会走向平稳。产业长远的发展还是考验技术实力。

在锂电池行业天花板初现,市场愈发细化的情况下,行业也在呼唤更多的新技术。在政策全力支持的新型储能中,锂电池储能也只是冰山一角。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等新技术企业也在蠢蠢欲动。这批新玩家的未来潜力也不可小觑。




作者:范珊珊 武魏楠 来源:能源杂志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