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荐读|“民企之困”如何走向“民企之春”

2018-10-05 09:04:03 太阳能发电网
最佳的路径也许是,通过国资改革,增加划拨社保的国资比例,社保充实后降低社保费;将更多有资源红利的领域向民企开放,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简政并节制政府支出,降低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税率;民企在轻装上阵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提升自身素质,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经济学教授说话了:“我来给大家讲两组数字。一组来自世界银行前两年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在不含增值税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税费负担(税费额/利润)是67.5%,在190个经济体中排第131位,对比起来,美国是44%,瑞典是49%,德国是49%,印度是61%,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为34%。我们税费中的社保费占企业利润的49%,美国是百分之十几,瑞典是高福利国家,也只有35%。第二组数字是关于社保的,中金公司最近测算,明年社保征收交由税务部门进行后,如果缴费基数完全规范化,同时也不降低社保费率,征缴收入可能增加7000亿元左右,其对整个上市公司的影响是盈利会下滑3%,民企上市公司利润下滑约8%,中小创公司利润下滑约9%。很多民企利润很少,已经在走钢丝,风再大点真的就会被吹下来。”


政府官员的看法则有不同:“关于社保征缴,国务院常务会议说要按‘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的部署,确保现有征收政策稳定,对历史形成的社保费征缴参差不齐等问题,严禁自行集中清缴。但大家也要看到,为什么这一点国企很少提意见?说明国企相对规范。《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8》说,中国目前只有27%的企业社保缴费基数是合规的,15.8%的企业是按固定工资缴纳,按缴费下限缴纳的企业占比为31.7%。就是说,我们表面税率高,实际负担没有那么厉害。靠少缴社保费总不是长久生存之道吧。”

 


做企业的接过话头:“你这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现在国企解决了多少就业?民企解决了多少就业?国企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程度高,大机器生产,用工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不高,而民企很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没有国家投资,自己找饭碗已经不容易了,特别是小微,利润率那么薄,用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又比大企业高很多,如果硬要它交,算算账划不来,那只能裁员或关门,大不了不做了。怎么办?还有个问题,各地的企业工资统计,中小微企业因为分散,很难统计到,他们收入低、在统计中又被忽略,导致各地确定缴纳社保的工资区间对他们实际上偏高,他们本来没那么高工资,按偏高标准缴社保,根本没能力!”


第一个问题告一段落。


结论:企业税费偏高,社保费的标准更高,对更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民企来说,无论税收还是社保,足额规范征缴至少目前不现实。苛刻地一刀切,很可能一片片倒下。必须从长计议。


第二个讨论的话题是爆仓。主要是券商投行部的人在讲。


“我这些年一直服务民企上市公司,没看到今年这么惊心动魄的,那么多中小市值公司的股价跌掉一半,甚至百分之七八十。大股东的股票质押跌破平仓线,债务危机一触即发。此时谁不差钱呢?央企和地方国资。他们积极‘买壳’,今年已有20多家民企上市公司向国资转让了控制权。如果不是‘窗口指导’不许轻易平仓,我估计有好几百家上市公司大股东要换人。到9月中旬350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离职,去年离职了478位,如果接下来还有爆仓的,估计从2017到2019年,上市公司董事长离职的会突破1000人,绝大部分都是民企。”


媒体提问:“那你觉得,这种控股权的‘国进民退’,是有意为之的部署,还是市场下跌后的自然结果?”


“应该说,是资本市场下行等一系列客观因素造成的综合结果,并不是政策方向。但从一个更大的视野看,民企纷纷爆发债务问题,不得不卖壳,和他们在融资、发债评级、银行资金接续等方面天然不利的条件又是分不开的。‘去杠杆’是大势所趋,不去确实不行,但金融机构都厌恶风险,民企就会首当其冲。同时,一些民企的危机和他们乱投资,乱并购,乱做账也有关系,赶上这两年证监会加强监管,也引爆了不少雷。你看有些出事的民企同时也有财务造假、业绩‘大变脸’、涉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合同诈骗、票据诈骗等问题。”


券商人士把大股东遭遇危机的关键原因讲了一遍。


一个和定向增发(指向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有关。2006年推出的定增,意味着放宽上市公司的融资条件,资本市场一度有90%多的股权融资都通过定增。2012年前定增没有太大问题,个别发行有困难的,大股东就说我来做个保底,支持上市公司融到钱。2013年之后定增变味了,股市向上,有券商发报告提出“万点论”,2014-2015年很多大股东主动要求保底,他看到的都是赚钱机会,比如股价15、16块钱,13、14块钱搞定增,最高涨到60块。他当然愿意保底,明股实债,想把上涨的大头都提走。大股东保底,谁给他资金呢?银行、国企,他们也觉得定增是个好品种,私募也进来了,大家携手帮助大股东配资,先是1:2配,通过夹层甚至按照1:9配,大股东的利润非常可观。


2015年股市大跌,但之后定增还是很受欢迎,因为大家认为3000点是底,定增很安全。所以大股东继续保底,当“劣后”(指给参与定增的优先级投资者固定回报,他拿剩余收益)。谁想到股市这一年多来,杀的最厉害的就是中小盘、创业板。这时所有参与定增的人都是输家,一些大股东东挪西借要兑现承诺给别人的固定回报,陷入了债务危机。


第二个问题是股权质押。大股东的财富都在上市公司,靠股权质押融资最方便,有的大股东把几乎100%的股权都质押了。这有客观原因,股市上涨时上市公司习惯做并购,但程序慢,审核时间不确定,所以大股东先用股权质押,融资把资产先买下,再注入上市公司。股市好的时候,券商争先恐后帮助大股东做质押融资,券商的资金成本是4%到5%,融给大股东7%-8%,吃这个差价。大股东股权质押融资后就买资产、进军别的产业、买别的壳,等等。但股价下来了,这个模式就不成立了,如果没钱补仓,股权就要由债权人处置。这中间又赶上了“质押新规”,比如原来可以按面值6折质押融资,突然收缩到3折,还有“减持新规”,对大股东减持股票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严格限制,无法通过减持变现,于是纷纷爆仓。


“所以从目前上市公司这些‘国进民退’的案例看,应该说是一种市场行为。历史上,民资收购国企比较多,特别是‘国企抓大放小’那个阶段,国企真的不行。现在国资入主一些民企,不是说企业本身不行了,而是大股东因为爆仓,公司易主了。‘消灭’了大股东,但企业还在,还正常运行。”



作者:秦朔 来源:观察者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