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老兵侯金龙今挂帅华为云&AI
新年架构新变,不再隐藏雄心,志在打赢时代之战。这就是2020开年,华为刚作出的重要架构调整:
“Cloud&AI产品与服务”部门,升级成为华为第四大BG(事业群),与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三大支柱业务并驾齐驱。
这是华为对“云+AI”持续押注投入的更上一层楼,更是对时代之战的志在必得。此前,资源、组织和兵力投入早已开始倾斜。
现在,新架构人事也进一步被明确:侯金龙,挂帅云与AI,掌舵华为第四大事业群,对垒的将是阿里张建锋、百度王海峰和腾讯汤道生。
但相比其他三位,“侯金龙”不是一个显于大众的名字。
他究竟是谁?又凭什么挂帅华为云&AI?
华为“老兵”侯金龙
侯金龙生于1970年,上海交大计算机专业毕业,入职华为24年,是华为一线炮火中成长起来的先锋大将。
1996年,华为开始做移动通讯,余承东——现在的消费者业务BG总裁,撒网招人。
当时侯金龙以无线GSM产品经理,被余承东招入麾下。从此侯金龙参与的,不仅是华为移动通讯发展,也是中国移动通讯产业从无到有的历程,可以说是移动通讯产业最早的产品经理。
其后,侯金龙在华为历练、转岗,升迁。
公开资料来看,先后担任华为无线业务产品销售总监、产品营销工程部总裁,还带队研发了“M900/M18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荣膺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华为无线业务快速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
但跟华为诸多一线干将一样,其后侯金龙显于公开报道的时候并不多。
直到2008年4月再次出现,他代表华为接管华为与诺基亚-西门子合资的TD设备商鼎桥,title已经成为华为无线产品线副总裁,并于之后出任华为网络能源产品线总裁。
同一时期,华为通信能源系统高歌猛进。
到2016年的时候,华为已经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部署了约200万套通信能源系统,连续三年蝉联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该业务也是华为最先开启“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业务之一。
2017年,AlphaGo影响刚过,华为网络能源系统成为“智能化”先锋,推出了智能站点解决方案2.0、新一代智能数据中心能源解决方案、智能光伏电站解决方案5.0和智能家庭光伏等解决方案。
或许正是这种新技术变革嗅觉,或许也跟掌管业务天然适合“云+AI”升级,在华为不断加码云、押注AI的过程中,侯金龙也逐渐被推至最前线。
2017年底开始,侯金龙接管IT产品线整体业务,负责私有云、混合云、大数据、计算、存储等产品领域。
但侯金龙具体何时开始成为“云+AI”的业务掌舵者,现在依然不知道。
华为云业务成立事业部是2017年,当时他还隐于“业务”。华为宣布AI战略和雄心是2018年,那时候发布者还是轮值董事长、达芬奇计划带队者——徐直军。
直到2019年华为年度HC大会上,侯金龙正式对外公开亮相,并且title所指,并云与AI于一处。
所以从2019年下半年起,或许华为就已经明确了“云+AI”的结合之路、“云+AI”的作战路径,并且到了一线点将、决胜中原的时候。
而侯金龙,先后参与华为无线业务、网络能源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线干将,华为炮火中成长起来的70后管理者,挂帅开张,要让华为再次穿越技术周期,打赢“智能世界底座”之战。
不到三年,华为云业务的四次变阵
为了这个“底座”,华为可谓排兵多次、变阵多次。
进不进云计算?多大力度进云计算?对于如今的华为——以及BAT都不再是一个问题。
但在2017之前,它的答案并没有现在的“Cloud Only”传递出来的坚定。
作为ICT供应商,华为接触云计算业务很早。2008年,就发布了一款桌面云产品。
但那个时候,云计算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前景不甚明朗,但各大公司都只是尝试性布局。
有人说只是旧瓶装新酒,而坚定认为是趋势和未来的王坚——后来的阿里云之父,还被冠以“疯子”之名。
华为也不例外,在2010年跟着发布了云计算战略,并于2011年发布云帆计划,面向各行业提供云应用解决方案。
虽然战略先行,也有业务落地,实际上却是“光打雷,不下雨”,尤其是公有云,只是发布不发力。
原因也不难理解,它的“金主爸爸”运营商,也看上了这块蛋糕。华为要进,无异于虎口夺食,变客户为竞争对手。
所以当时任正非就有过表态。2010年华为云计算战略发布的时候,他说:“华为做云计算和传统IT企业不同,一定要抱紧电信运营商,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但时移世易,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式,也在催生云计算长出新形态,并且进入更多领域,成为IT公司、互联网公司甚至广大传统行业公司数字化升级的核心手段。
之前上云,或许只是计算资源和形式转换。
但2016年前后,云计算已经成为了AI、大数据的直接触达方式。
马化腾后来有言:所谓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在云端使用AI处理大数据。
这是一次新时代基础设施供应商的争夺之战。
而华为发家壮大,从小小交换机供应商到全球通信巨头,再打赢了智能手机之战,历经33年不倒、穿越数次经济和技术周期,靠的正是一次次拿到“基建”入口的船票。
所以华为不可能也不能错失。
“再不做就晚了”,经过2016年的多次讨论,徐直军等华为高管得出了结论。
但即便如此,华为云后发已是事实。国内公有云市场已经被阿里、腾讯、百度等瓜分,华为不占优势。
于是这才有了华为“Cloud Only”战略:意在整合华为的资源和组织,从芯片到数据中心、从硬件到软件、从IT基础设施到云服务、从边缘计算到云计算,将资源全部集结。
希望通过压强投入,将华为云打造成业界唯一的拥有全栈能力的云,进而产生竞争力。
对云之迫切,也能从快速调整变革中看出。
近3年来,华为云一次次变阵,地位的一次次提高,能量的一次次加大。
2017年3月,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徐直军宣布成立专门负责公有云的Cloud BU,并宣布增加投入2000人。
同年8月,Cloud BU在华为内部上升为一级组织,与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平级。
2018年底,华为将公有云、私有云、AI、大数据、计算、存储、IoT 等与IT强相关的产业重组,组建了“Cloud & AI产品与服务”。
到现在,Cloud & AI产品与服务升级为华为集团第四大BG。
在2020年新年致辞中,徐直军更是直接提到组织调整目标:支持云与计算产业的商业成功。
不过,雄心之下,不代表这一仗轻而易举。
华为穿越技术周期,先后与外企竞争、国内IT公司竞争,但与互联网巨头正面战场比拼,可能还是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