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专场在昆明举行。会上,云南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云南在能源产业实力、绿色低碳转型、科技创新、能源大通道建设及民生服务保障五大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基本建成。
能源产业成经济“压舱石”
同时,云南持续放大“绿电+先进制造业”优势,成功支撑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凸显。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突出
在绿色能源供给端,云南成果丰硕。乌东德、白鹤滩等千万千瓦级水电站投产发电,全国前十水电站中云南占据6座,金沙江下游四座巨型水电站与三峡、葛洲坝共同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截至目前,全省新能源装机超6800万千瓦,其中“十四五”新增5500万千瓦,成为仅次于水电的第二大电源;电力总装机突破1.67亿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61.8%,其中绿色电力装机超1.5亿千瓦,规模居全国第一。
能源生产结构持续优化,自2022年起全省发电量跨越4000亿千瓦时大关,预计2025年发电量达4900亿千瓦时,绿色发电量占比超85%。新型储能与抽水蓄能实现“从无到有”跨越式发展,新型储能装机达598万千瓦(南方电网区域首位),4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装机590万千瓦)核准在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60个项目纳规,建成后将实现云南电网主网架“再造”。
传统能源供应能力同步提升,2021—2024年原煤产量从5796万吨增至6612万吨,原油加工量从976万吨提升至1156万吨;百色—文山天然气管道开工建设,玉溪、曲靖应急气源储备中心投产,实现天然气、石油规模化储备“零的突破”。
科技创新迭代升级
云南在能源领域多项技术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白鹤滩水电站创造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等6项世界第一技术指标,被誉为“世界水电界珠穆朗玛峰”;金沙江流域智能调度、高原风电智慧运维、光伏智能巡检技术持续升级;氢能全产业链加速布局,首座加氢站及绿氢智慧工厂建成投用。
储能领域形成完整技术产业链,电化学、压缩空气、抽水蓄能等技术创新成果频出;红河电厂全国首台70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煤发电机组投产,树立绿色低碳转型标杆;华能澜沧江水电参与的“复杂条件高坝工程智能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全省生产煤矿基本实现机械化开采,建成15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昆明市入选全国9个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建成8家虚拟电厂;云南省数字能源平台持续拓展应用场景,能源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
能源大通道提速
云南电力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注册主体约9.8万家,2024年省内市场交易电量超2000亿千瓦时,实现交易规模“十连增”;向南方电网区域送电能力达4220万千瓦,“十四五”以来累计“西电东送”6500亿千瓦时,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国际能源合作方面,云南跨境输电网络不断完善,“十四五”以来新建成2回、在建1回高电压等级跨境输电线路,累计建成15回(线路数量、通道能力全国第一);2024年跨境电力贸易量达40.5亿千瓦时(占全国60%以上、澜湄区域8%左右),澜湄区域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众多能源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开发合作。
民生服务提质
此外,云南持续优化能源民生服务,用电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全面推行,全社会“获得电力”满意度大幅提升,工业及居民用电价格保持全国较低水平;公共充电服务网络“适度超前”建设,城市配网与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持续加强,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居民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达99.91%、99.62%。
同时,云南积极探索“新能源+”融合模式,推动“板下经济”发展;新建天然气支线超900公里,累计建成管道3528公里,覆盖12个州(市)56个县(市、区);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原则,稳步推进民生用能清洁化,切实保障群众用能需求。
作者:彭锡 来源:云南网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