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意大利环境与能源安全部(MASE)官网获悉,8月底,该部签署的“No.220/2025”法令正式生效。随即,该国《Fer X Transitorio过渡计划》框架下1.6吉瓦光伏项目拍卖,启动新的供应链标准,明确将中国光伏组件、电池片及逆变器排除在外,引发行业对欧洲市场准入门槛升级的广泛讨论。
意大利此次采用的拍卖模式,是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的典型招标方式。政府先设定明确的容量目标,再通过公开竞争向开发商分配项目开发权。竞标过程中,开发商需报出愿意接受的电力价格,政府根据报价等因素择优选择,直至1.6吉瓦的预定容量全部分配完毕。
根据最新拍卖规则,申请政府补贴且规模在1兆瓦及以上的光伏电站项目,新增了四项严格的预审标准——光伏组件、电池片及逆变器均不得为中国制造,同时至少有一项光伏技术设备需符合《欧盟第2025/1178号实施条例》附件标准且非中国原产。为强化这一政策导向,意大利政府还专门从总配额中预留20%,设立“专项拍卖”,仅面向完全满足本土化要求的项目开放。
不过,此次禁令仅针对政府主导的大型项目拍卖,并非全面市场禁令。一位在意大利经营光伏业务的中企负责人坦言:“政府主导的拍卖往往代表市场风向标,这次1.6吉瓦的大型项目定向设限,更像是政策试水。”尽管当前政策未对整个意大利光伏市场“一刀切”,但政府作为拍卖方的明确排他性态度,释放出的信号值得警惕。
此前,意大利光伏产业对中国供应链存在着明显的依赖性。根据意大利光伏协会(Italia Solare)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该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6.79吉瓦,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而意大利媒体Decode39的报道进一步揭示,在这一增长背后,光伏组件进口超七成来自中国,逆变器等维系系统运行的关键设备,对华依赖程度同样突出。
意大利此举,与该国总理梅洛尼领导的右翼政府产业保护倾向高度契合。作为欧盟首批落实《净零工业法案》“供应链韧性条款”的国家,意大利试图通过招标规则引导市场转向欧盟本土制造,以实现该法案提出的“2030年战略净零技术本土制造份额达40%”的目标。但现实层面,意大利本土光伏制造能力有限,短期内难以填补中国产品退出后的供应缺口。
“现在最应该考虑的是这种‘试水’是否会变成‘常态’。”上述中企负责人表示。若此次拍卖设限未遇显著阻力,未来是否可能将该标准推广至更多政府项目,甚至演变为全面市场限制呢?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法令生效后,意大利环境与能源安全部已于9月3日更新操作细则,进一步细化运营规则,不少行业人士将其解读为政策加码的信号。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此次1.6吉瓦拍卖设限,本质上是欧盟供应链本土化战略与市场现实的首次激烈碰撞。意大利能源服务公司(GS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该国累计光伏装机已突破40吉瓦,但本土产能仅能满足极小部分新增需求。业内专家指出,在本土制造能力尚未成型的情况下,强行切割成熟供应链,可能会推高项目成本、延缓能源转型进程,也可能会引发“政策目标与市场实效”的双重失衡。
9月15日,意大利环境与能源安全部官网公告显示,首轮招标程序注册阶段于当地时间9月12日12时正式结束,累计收到870份注册申请,申报总发电量达近12吉瓦,远超预设的项目容量规模。参考以往经验,政府可能预留约30天投标期与45天评标期,全部流程预计在2025年底前完成。中国光伏企业能否通过合规调整参与剩余80%普通配额竞争,以及“专项拍卖”的落地效果,将成为观察欧洲光伏市场政策走向的关键风向标。
作者:王可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