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上午,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大同)研讨会”在山西省大同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旨在分析半年来产业链各环节供应情况,促进信息共享,研判未来发展趋势。
会议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孙广彬主持。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郝献民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近年来大同市锚定建设能源之城目标,持续深耕能源赛道,全局谋划产业发展,紧抓晋北新能源项目基地建设,以风光为笔,描绘出能源绿色转型的新优势。目前,大同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1000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近600万千瓦,正在实现从传统能源基地到绿色能源高地的转变。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曹仁贤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行业发展正面临内外双重考验,面对挑战,我们要凝聚共识,齐心协力,积极应对当前的困境。首先,持续强化创新引领,以技术进步对冲成本压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第二,构建韧性协同的供应链体系,共同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圈。第三,强化行业自律,企业应严格遵守行业规范与秩序,协会也将积极响应中央连续部署的行业综合治理工作,全力配合主管部门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自律、监督,坚决遏制恶性竞争的乱象。第四,积极开拓全球市场,持续提升中国光伏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俊义在大同市营商环境推介中介绍,近年来,大同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布局新能源产业链项目,加速产业集聚式发展,全国首个光伏领跑者基地落地大同市。同时,一批头部企业落户大同市,涵盖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五种类型,已有32万千瓦共享储能项目并网,且全部投入商业化运行,装机规模位列全省第一。此外,大同市将积极先行先试,加快绿电资源就地转化,推动绿电园区试点建设。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作了题为“光伏产业发展与绿电直供、零碳园区及消纳权重”的报告。他指出,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并明确将其列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打造“零碳园区”对于落实“双碳”目标、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以及平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对园区而言,这是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对企业而言,则是满足自身减碳需求、支撑上下游绿色供应链建设与碳足迹管理的关键途径,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严大洲作主题为“多晶硅市场供应与产业健康发展”的报告。他从多晶硅产业概况、制备技术进展及产业健康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分别从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角度提出建议:阶段性管控前端工业硅与多晶硅的新增产能,积极运用风险管理工具以有效对冲市场波动风险等。
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朱晓岗作“光伏产品效率提升与质量保障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他对光伏产品质量提升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加快指导性指南类文件的出台;二是加强各级分类监管抽样;三是提升采购及评分的要求;四是增加监造及验收的力度;五是增加电站巡检检测;六是鼓励使用户外实证及更符合户外实际使用的新标准和新方法。
阳光电源(300274)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晗作题为“共筑器件标准新体系 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指出,随着光储加速成为全球主力电源,光储器件正面临高湿热、极低温、高海拔、高风沙等严苛环境挑战。他同时强调,现有标准体系已难以全面覆盖这些挑战带来的高可靠性要求,行业亟需构建专用的光储器件标准体系,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午的对话环节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主持。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胡泽义、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熊海波、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宋登元、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蒋琼、信义光能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李圣泼、永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献利、杭州福斯特(603806)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CEO周光大参与对话环节。嘉宾们就如何防止行业内卷、提升行业竞争力,光伏技术提质增效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下午的主题演讲环节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李丹主持。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与电力设备首席分析师姚遥分析了光伏产业链供需情况与价格以及未来的预测。他认为,2025年以来组件成本结构相对平稳,部分辅材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占比提升。从需求侧来看,“沙戈荒”大基地将成为光伏内需结构中的重要支撑。同时“136号”文各省细则陆续出台,也会进一步促进需求平稳衔接,下半年我国光伏市场仍可期。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产品与市场负责人张映斌带来主题为《倡导组件综合效率和综合发电评价新体系》的演讲。张总认为,自2018年起,光伏已进入了双面发电时代,组件正面效率单一指标已经无法科学衡量组件的性能及发电能力。随着电池组件的技术进步,背面率(双面率)已提高到80%及以上,背面发电贡献率已高达16.55%。所以在背面发电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他认为,应倡导“组件综合效率&综合发电”评价新体系。
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研发中心产品部长秦潇深入探析了太阳电池前沿技术与全域解决方案融合路径。他介绍了目前行业内不同电池片前沿技术,以及与不同场景应用适配的组件产品,如海上光伏、沙戈荒、高原极寒、防眩光等场景。他也介绍了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发展计划与思考,希望未来晶澳可以将晶硅技术上的积累带给叠层技术,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成长平台。
无锡帝科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技术开发总监郭方箐带来主题为《高效与少银并进,金属化浆料助力光伏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演讲。浆料产业正在通过技术进步来迎合电池片技术的发展。他认为,电池钝化技术的迭代对金属化浆料接触与复合的平衡持续提出新的要求。帝科在“可靠、可量产、可负担”原则基础上,提供不同成本、效率需求的少银、无银金属化解决方案,促进了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阳光水面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总监赵书恒围绕水面光伏行业的现状、技术进展及未来展望三方面作报告,他介绍,越来越稀缺的土地资源,难以寻找到适合安装地面式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区域,这是推动水面式光伏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诸如湖泊和水电站这类大型水域的存在也带来了诸多机遇。 随着海上光伏用海管理文件的正式下发, 核电温排水区、盐田盐池、围海养殖区、海上风光同场四类海上光伏项目海域未来将有更多的新技术结合与应用。
量化能源(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柴靖在报告中介绍,为实现光伏电站发电性能最大化和度电成本最小化,该公司攻关开发无人机自主飞行控制算法,最大化EL测试速率和操作安全并致力于通过自主飞行无人机检测核心技术提供太阳能光伏电站资产质量管理服务,协助实现光伏电站可靠和持久运行,获得预期投资回报。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太阳能资产管理的精度和一致性,从而提升光伏电站运行质量。
中腾微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联合创始人)朱见涛表示,电力不稳定地区,微电网方案是最优方案,微电网是最经济的电力供应方式,微电网是未来智能能源系统的有效组成。他认为,微电网是未来智慧能源电网的组成部分和必然发展趋势,All in one的产品是主流技术路线,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聚焦微电网场景、打造性能最好、标准化和模块化程度最高的产品;系统性的全球化的销售打法、加速微电网核心产品规模化扩张的能力;深度理解微电网场景,全链条“交钥匙”整体解决方案。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区域经理尚小伟在报告中介绍,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荒漠化面积达261.16万平方公里,分布范围广,风沙危害情况多样,单个项目的风沙防治经验无助于未来全国范围陆续开展的光伏治沙项目。荒漠区光伏电站风沙防治一定要高度重视,全力推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设计,生态协同;规范施工,同步推进;强化运维,优化管理;统筹协调,加强监管。目前,荒漠区光伏电站风沙防治面临生态治理技术适应性问题的挑战,沙戈荒地区分布范围广,亟需因地制宜的策略制定。对于未来规划,他指出,一是生态治理技术创新与融合;二是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三是政策与法规的支持;四是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
中国电建(601669)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院总工程师惠星围绕现有用海政策下我国近海海上光伏发展前景一题表示,海上光伏设备选型及系统设计至关重要,光伏组件及逆变器设备的选型要综合考虑海洋环境影响、发电效率、施工难度、成本经济性等因素;推荐采用高效组件,减少用海面积,减少海上作业工作量。光伏发电倾角需考虑海域使用成本、支架成本、风荷载、施工工期等因素,应综合成本经济性等各项因素,确定最佳倾角。海光项目难点在于如何在密集桩基群的有限空间内调动各类资源,使资源投入与进度达到最佳匹配,以合理的工序有序的完成施工作业,缜密的施工部署尤为关键。对于未来,他提出,海上光伏开发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诸多待研究的问题,影响着项目经济效益,制约着项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应在政策引导、创新支撑、合作共赢方面进一步努力。
本次大会共有600余人参与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