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充分挖掘市内能源生产潜力,科学布局可再生能源

2024-06-17 10:54:29 太阳能发电网
近日,重庆市能源局发布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164号提案的复函,就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提出的《关于提升重庆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建议》表示,坚持积极开发本地清洁能源和有序扩大市外能源调入规模并重,充分挖掘市内能源生产潜力,科学布局可再生能源,构建多元灵活的能源保障格局和内畅外通能源供给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高能源安全运行水平。

详情如下:

重庆市能源局关于

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164号提案的复函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升重庆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建议》(第0164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和国网市电力公司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大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市内资源开发利用,扎实做好市外能源合作,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截至2021年底,全市电力装机达2691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27.5%,建成投运川渝第三输电通道、铜梁SVG站及渝鄂背靠背工程,川渝、渝鄂电网输电通道综合最大输送能力约750万千瓦。涪陵页岩气田为全国首个百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全市天然气产量达142亿立方米,较2015年提高51.2%;西南地区首座地下储气库达产投运,工作气量22.8亿立方米,天然气管道年输气能力达350亿立方米;成品油管道年下载能力350万吨。利用煤炭产能置换,支持重庆能源集团与陕西、新疆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已锁定1000万吨长协煤,基本形成了以陕煤为主,山西、内蒙古、贵州、新疆等地区煤炭入渝供应的格局。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23%,煤炭消费占比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2.5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在电力消费中占比达到51.4%,风光新能源发电量全额消纳。

受一次能源匮乏、开发潜力有限的制约,全市“十四五”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特别是电力保障仍存在短板和不足,需要我们加大力度改善和提高。你们提出“健全能源稳定输入体系”“增强本地能源生产供应能力”“创新制度促进储能调峰设施建设”等三个方面七条建议十分具有针对性,我们已在《重庆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重庆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十四五”天然气发电实施方案》《重庆市“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中得到了充分采纳和吸收。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能源相关规划的实施和你们的意见建议,坚持积极开发本地清洁能源和有序扩大市外能源调入规模并重,构建多元灵活的能源保障格局和内畅外通能源供给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高能源安全运行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拓宽能源入渝渠道

(一)加快推进外电入渝。“十四五”末我市电力缺口达1000万千瓦,新增电力基本依靠外电解决,为此我们已将外电入渝工程作为全市能源中长期保障的重中之重。目前,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哈密至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疆电入渝”配套电源建设方案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国家能源局、市能源局已成立工作专班推进“外电入渝”项目建设,力争年底前核准并开工建设。同时,我们将超前研究布局藏电、青电入渝通道,完善市内500千伏“双环两射”主网架结构,打造坚强局部电网,进一步夯实中长期电力保障基础。

(二)提升油气跨区输送能力。全市天然气总体上产量大于消费,但仍面临产气缺气问题,我们将加快川南、渝西和川东北、渝东北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推进川渝天然气基础设施一体化,通过增加中贵线、川气东送等国家干网市内下载点,完善市级干网,提高天然气保障能力。针对我市成品油全部依靠市外输入,我们将重点推进遵义—重庆成品油管道扩能改造,协调上游企业优化油源调度,争取国家尽快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提高成品油入渝输送能力。

(三)加快推进北煤入渝。面对煤炭市外输入运力不足、运价高难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通过川渝代表团联合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建议”,共同呼吁国家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纳入能源重点保供区域,统筹解决电力、煤炭供应问题。我们将继续支持市内主要发电企业和煤炭供应企业全面提高中长期合同比例,确保供应量价稳定;持续向国家有关部门对接争取,推动北煤入川渝通道扩能改造,降低铁路运价,确保运输通道畅通。

(四)推进川渝电网一体化。今年3月,川渝两省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川渝电网一体化建设方案》,拟通过建机制、搭平台、推项目,促进川渝资源就地优先消纳。我们将继续会同四川省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将白鹤滩等大型水电站新增电量更多留存川渝电网消纳,同时加快川渝电网提档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加快跨省电力调峰和服务市场建设,促进电网互联互通和优势互补。

二、充分挖掘市内能源生产潜力

(一)持续优化电力装机结构。按照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统筹“调峰、保供”双重需求,加快燃煤发电机组清洁高效利用、超低排放改造和降低煤耗改造,常规火电机组规模保持稳定,新增煤电机组全部用于安全调峰保底供应并按照超低排放标准建设;逐步推动传统煤电转化调峰电厂,研究指标落后、服役期满煤电机组转为燃气发电机组的可行性。

(二)有序开发可再生能源。针对市内可再生资源禀赋有限,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科学布局可再生能源。有序实施乌江、涪江等重要干流梯级开发,建设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嘉陵江利泽水利枢纽、涪江双江航电枢纽等,研究论证井口航电枢纽。结合资源、环保、土地、并网等建设条件,稳妥推动渝东南、渝东北风光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布局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天然气项目。

(三)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利用我市工业副氢资源优势,围绕中国西部(重庆)氢谷、成渝双城经济圈氢走廊建设,科学布局制氢、加氢、输氢、储氢基础设施。以两江新区、九龙坡区、重庆高新区为龙头,积极打造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推动氢气制备、储运、终端供应全产业链发展,抢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三)扩大天然气本地消纳。依托天然气资源优势,通过深化与上游企业战略合作、支持油气勘探开发、落实优惠气量等措施,努力扩大本地消纳规模。推动常规天然气稳产挖潜,页岩气增储上产,力争到2025年全市天然气(页岩气)年产量达到185亿立方米,扩大资源供应量。在电力负荷中心和天然气主产地建设一批天然气发电项目,在具备条件的商业中心、产业园区、建筑楼宇布局一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气电装机容量500万千瓦以上。

三、推进能源储备调峰体系建设

(一)推进能源体制改革。积极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实施《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分时电价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引导用户通过配置储能、开展综合能源利用等方式降低用电成本,提升削峰填谷能力。依托我市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优势,支持新能源、新型储能、智慧能源、氢能、天然气等领域企业通过金融机构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产业规模,助力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天然气体制改革,推动天然气管道第三方公平开放,做大做强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在川渝地区开展油气矿权流转试点。

(二)加快储备调峰体系建设。贯彻市政府《建立健全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实施方案》,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规划布局一批能源储备项目。其中:丰都栗子湾、云阳建全等8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已纳入国家抽水蓄能发展中长期规划,相国寺、铜锣峡、黄草峡、万顺场储气库已纳入国家储气调峰实施方案,力争到2025年建成投运抽水蓄能120万千瓦,储气调峰能力38.6亿立方米。积极发展新型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布局一定规模电化学储能电站,开展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研发,依托现代信息通讯及智能化技术,加强全网统一调度,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衷心感谢你们对能源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此复函已经我局王祖勋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作者: 来源:太阳能发电网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