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施行

2022-11-11 11:46:29 太阳能发电网
11月11日,吉林省能源局印发《吉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方向,以新能源发展“11127”重点任务为主线,科学有效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到 2025 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 650 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达到 2200 万千瓦、 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 800 万千瓦、生物
11月11日,吉林省能源局印发《吉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方向,以新能源发展“11127”重点任务为主线,科学有效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到 2025 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 650 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达到 2200 万千瓦、 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 800 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160 万千瓦,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超 2280 万千瓦;

《规划》提出,以新能源为主线,打造可再生能源发展三大板块。西部集中开发风光资源,形成绿色能源生产区,打造“陆上风光三峡”;中部重点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分散式风光资源,形成低碳消费核心区;东部重点开发水电资源,打造“山水蓄能三峡”,形成东北应急调峰保障和储能区

“十三五”以来,吉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快速,全面进入规模化开发阶段。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能、地 热能等全面推进。白城 100 万千瓦光伏领跑者项目相继投产, 440 万千瓦鲁固直流配套新能源项目陆续开工,5 批共 1648 个光伏扶贫项目建设稳步实施,丰满水电站新建 6 台机组全 面投入运行,生物质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2020 年,可再生能源装机总容量达到 1505 万千瓦,风电装机 577 万千瓦, 光伏装机 338 万千瓦,水电装机 510 万千瓦,风电利用率近 98%,光伏利用率近 99%,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和 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机遇,要坚持以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六新产业”、 “四新设施”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优势地位、基础地位、引领地位,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全面发展。为此,
《规划》提出部署十一项重点任务:

 1.建设吉林省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打造以白城、 松原和四平双辽等为主的吉林省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探索多种能源协同互补、多种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围绕本地、 外送、转化三大消纳模式,打造 3 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逐步推进三大基地内项目升级,确保实现我省“陆上风光三 峡”战略。

 2.推进“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建设。积极推进吉林西 部为起点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通过特高压电力外送疏解 新能源发展瓶颈,全面提升我省新能源消纳水平。

 3.促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建设。加快建立完善以“风、光、 储、氢”装备制造为重点装备产业体系。吸引技术领先且具备 产业聚合能力的头部企业作为龙头,整体提升省内新能源装 备制造技术等级和创新能力。发挥我省工业基础和特长,培 育“专精特新”配套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我省装备产业配套能 力。力争到“十四五”末期,形成风电完整分链、光伏专精分 链、储能多元分链、氢能自主分链,打造吉林省新能源装备 制造产业集群。 

4.推进“绿电”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利用“绿电”产业 示范园区,促进优势资源转化,优化绿电运行模式,延伸产 业链条,形成电价成本优势,实现清洁能源利用与装备产业 发展循环互补的发展模式。

 5.推进新型电网建设。围绕坚强化、智能化、柔性化的 目标推进新型电网工程建设,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 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

 6.实施消纳提速工程。通过“绿电”园区、产业升级、 外送通道建设等措施,全面提升我省电力消纳空间。加强电 网灵活性建设,推进火电灵活性改造、燃气调峰和火电调峰 项目建设,加强电力系统保供能力和调峰能力,促进新能源 消纳。

 7.加强储能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在建、纳规抽水蓄能项 目建设,继续推进中长期抽水蓄能项目规划。结合新能源项 目建设规模化发展,合理配置新型储能系统建设,推进水风 光、风光储等一体化开发,强化我省电力系统灵活性。

 8.加快“六新产业”耦合工程。加快推进全省工业、农 业、交通、信息、科研、城乡建设等相关领域新能源应用比 例,创新新能源电力应用场景和开发模式。以新能源产业高 质量发展,新能源电力高比例应用为主题,在我省推动“源、 网、荷”企业间三个联动机制。

 9.推进新能源领域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新能源领域技术 攻关和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我省技术创新能力,积极谋划新 能源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加强电力辅助服务 市场建设,不断完善符合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的配套机制和市 场模式。推动风、光、储、氢全产业链智慧大数据服务平台 建设,加强成果转化和协同发展,提高项目孵化的质量和效 率。

10.推进氢能开发利用工程。积极围绕“制、储、输、用” 等重点领域,推进氢能利用项目试点,力争在国内率先实现 引领。提升氢能制备效率,探索氢能多元化应用场景,提高 氢能装备国产化水平,推动氢能制备降本增效。不断提高技 术经济性,适时推进规模化发展。 

11.开展生物质多元利用。发挥我省生物质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序推进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 质高效直燃、生物天然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多元化利用 模式建设,促进城乡低碳发展。








作者: 来源:太阳能发电网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