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印发《实施意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2022-01-03 09:46:34 太阳能发电网
2021年12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广东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对于建设美丽广东具有重大意义。《实施意见》提出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打造绿色物流
2021年12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广东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对于建设美丽广东具有重大意义。《实施意见》提出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打造绿色物流、加快发展绿色贸易、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绿色消费水平、实施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无废城市”和“无废试验区”试点示范等重点工作。通过充分发挥绿色生产和绿色流通、绿色投资和绿色消费对经济的双重拉动作用,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2035年能源利用效率要达国际先进水平

我省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2020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为3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1立方米,分别较2012年下降约51.2%、55%;全省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下降约35%。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20年我省单位GDP能耗约是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的2.5、2、1.9和1.5倍,珠三角超过半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均超过国际惯例警戒线30%水平,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的情况依然存在。

《实施意见》明确要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之上,提出到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到2035年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目标。针对性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统筹推广农业节水节地节能技术、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会展设施循环使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一系列具体任务,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提高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2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广东

“十三五”时期,我省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明显。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5%,空气质量6项污染物连续6年全面稳定达标,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除,茅洲河、练江、广佛跨界河流等重污染流域水质大幅改善,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100%达标。但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短板依然突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根本之策,必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上下功夫。

《实施意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出到202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基本建成等目标。

明确将重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布局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

从提高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的角度出发,协同推进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从源头和入口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有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

3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

“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结构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以占全国约7%的能耗支撑了全国约11%的经济总量。

2020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6.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1.1%,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29%。

“十四五”时期,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因此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任务就更加迫切。

《实施意见》坚持系统观念,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提出到2025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

《实施意见》明确加快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的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支持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等工作任务,都是围绕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水平,力求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2025年重点行业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我国要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广东要走在全国前列,实现碳达峰的过程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有研究表明,综合利用1吨固体废弃物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85吨,再制造产品可较制造新件减少80%以上的碳排放。我省是资源消耗大省、制造大省,每年有大量废弃物产生,比如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在迎来退役报废潮、建筑废物大量产生、旧家电的淘汰升级等。因此,必须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

《实施意见》提出要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25年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要稳中有降。聚焦我省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性提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和产业循环式组合、拓宽建筑垃圾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渠道、推进可循环快递包装运用、促进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规模化高质化利用等举措,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5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开发节能降碳新技术

“十三五”期间,我省以年均2.8%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0%的GDP增速,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4.5%。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省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同时,2020年我省能源消费总量高达3.4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的6.9%。能源消耗总量过高,将加大能源供应转型的压力,拉长能源体系低碳转型周期。此外,我省缺煤、少油、乏气,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尚未大规模开发利用。

《实施意见》从控总量、优结构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要求推行用能预算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节能降碳新技术。这就要求把节能和控制能源消费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继续深入推进工业、电力、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升级高效节能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价格、税收、金融等政策,以市场化手段倒逼提升能效。

6

开发利用多种清洁能源 打造粤东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十三五”以来,我省通过减少煤炭消费、稳定油气供应、增加清洁能源比重等措施,能源结构显著优化。2020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的比重分别约为33.4%、26.2%、9.8%、30.6%,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30%。但与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我省一次能源资源匮乏,能源安全保障程度仍不够高;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能源储备体系不完善,部分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实施意见》提出规模化开发利用海上风电,打造粤东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合理发展天然气发电,积极发展氢能,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陆上风电、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通过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稳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

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的同时,《实施意见》还提出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通过加快推进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电源建设和技术研发推广,提升电网汇集、外送能力和新能源消纳水平,化解风光等新能源消纳和储存瓶颈,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7

构建绿色低碳投融资体系 倒逼更多的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

截至2021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绿色贷款信贷余额达到1.1万亿元,同比增长37%;广州国资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6亿吨,占全国碳交易试点37.95%,累计成交金额36.67亿元,占全国碳交易试点34.09%,均稳居全国首位。2020年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开展碳排放权远期交易业务34笔,碳金融创新业务金额超3.81亿元;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成交金额超过8000万元,为广东省所有项目业主带来经济收益2979万元,有力支持全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实施意见》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需要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蕴含了庞大且长期的资金需求,财政之外的金融支持尤为重要,绿色金融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一方面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政府公共政策结合市场机制运作,降低相关绿色环保领域企业的贷款门槛,或为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拓宽绿色投融资渠道。

另一方面,针对“散乱污”企业和“两高”项目,绿色金融可从源头遏制这类企业和项目的资金支持,还可引进环境影响评价的考察目标提高贷款门槛,倒逼更多的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从而达到引导社会资金、资源流向绿色低碳循环领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本与产业发展正向循环的作用。


作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