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SNEC第十四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在沪拉开帷幕。作为SNEC2020重要的论坛之一,当天最引人瞩目的全球光伏能源领袖对话环节,10位光伏行业大佬应邀出席,并作了精彩发言。
国家应对气候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委员李俊峰主持对话:今天的话题大体分两个方面,我们讨论技术问题。光伏代表这个时代能源进步很重要的一项技术,它的技术到底会怎么样?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突破?从三个方面考虑,一个是效率,一个是成本,一个是数字化,从这三个方面请各位做一些判断。
钟宝申:这几年光伏的技术进步大家有目共睹,目前看主要还是聚焦于效率和成本,这一点行业内大家都是有共识的。我个人认为,25%效率的太阳能电池量产技术在两年之内应该会出现,在成本方面总体上继续降本的速度会变慢,因为产业链各个方面目前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到了一定的技术节点了。但是随着效率的提高,系统的成本还会降低,所以我认为接下来太阳能技术的成本降低主要依靠于效率的提高。单纯每瓦的成本,就是指组件亿,单纯每瓦的成本未来的降速我认为大家要持保守态度,至少不会像过去几年这么快了,这是我对光伏产业短期技术的看法。
就长期来讲,我认为现在大家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应该说我相信进步无止境。在接下来到达25%之后,整个行业还是会保持一定的速度来继续提升效率,最终如果我们以五年期展望的话,我是认为即使基于晶硅的话,量产的效率26%还是值得期待的。
刘汉元:因为异质结说了很多年,过去五年、十年,市场的预期和实际的走势相比,都有距离。人们想的总是更好,实际的数据总是更差。未来五年怎么样走呢?现在也在岔路口,总体来讲,我们认为也许这个时候可能快来了,24%、25%、26%,甚至更高的量产的电池效率很有可能会在未来两三年逐渐成为我们生产的主流。设备和工艺参考确实比原有的单晶、路线的管理和管控难得多,有些材料的消耗现在还在一路价格上涨,因此降本的压力确实还蛮大的。由于单晶已经很成熟,批量已经很大,技术上产业链的支撑上都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异质结以及其他技术三年替代三分之一还是二分之一,或者五年替代三分之一还是二分之一,也许都是选项,我们期盼这个技术能够早一点真正成为行业主流的生产技术,功耗可以进一步降低,光衰可以进一步减少,系统的成本可能能够综合领先。
从组件和电池片角度来讲,成本经过过去十多年的时间我们降了90%到95%的成本,未来三年的时间有可能还要降30%左右的系统成本念。但是在电池和电池的技术进行升级的过程当中,有些产业链触底,价格反弹的过程当中,也有可能还会在很多单体材料上价格未来半年、一年,或者更长时间有可能有所回升,综合的成本靠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去抵消这些成本的反弹,综合每千瓦的系统成本进一步有所降低,两年、三年的时间降10%,20%,甚至30%,我想进一步支撑平价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提升光伏发电和传统能源性价比的优势,可能是我们未来两三年,三四年看得多的。
唐骏:首先从晶体硅基为基础的角度来说,单晶已经发展的非常好了,就像PERC我们一直认为是替代技术,就是这代的带技术已经替代6年了,依然发挥作用,依然赚钱。在这个过程中,全社会的力量,技术进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再往后发展,25%左右的效率近期可期。我们认为是下一步最主流的参考技术。即便这样,对组件的成本、系统的成本、发电的成本影响度到底有多大,这个值得商榷的。我们不能再期盼在脱离目前生产技术、工艺、成本水平的下降,况且我们在一块组件里面电池效率哪怕上升一个点,在现在的水平上大约4%,在组件当中电池BOM占的成本已经可以相比拟了,我们bom料当中很多依赖于大宗产品的石油、钢铁,不是以光伏产业为意志转移的。在组件当中对降成本的本身是有限的,我们对降价趋势的缓解,更多的力量应该花在整个系统设计和系统方面考虑降价,这样我们所谓的到平价才会比较平稳!给这些企业向前走和成本压力喘气的机会。
曹博:第一,再一次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应该会更快的超出我们的预期,因为现在这个阶段大家看到设备、原材料都已经国产化了,国产化使得大家能很快的进行交流,交流的速度比我们以前去买来进口的设备,甚至原材料,浆料原来必须进口,现在大家可以实时在一起进行技术探讨,这个我认为速度会加快。
第二,刚才唐骏总说到的也是现在我们一直在追求,就是度电成本的下降。我们跟辅料,跟配套的设备,包括逆变器,曹老师那边,以前我们做1500V,现在做大电流逆变器,大家在一起除了主产业链以外,我们其他所有的设备集成,大家群策群力,使得度电成本下降。包括支架,有一段时间不用了,现在起了很大的效果,我想度电成本的下降也会超出大家的预期。整体上说我觉得真的看到了欣欣向荣的现象。
罗鑫:从用户的角度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光伏组件受制于重量和尺寸,所以单瓦的成本和每平方米的发电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觉得就这两方面都是有一个瓶颈的,效率达到26%、28%以后,还会追求不断地提高效率。曹博跟唐总都说了毕竟受制于很多材料,我觉得这个行业过去几年主要作用是电池效率、组件效率。更重要的话题刚刚开始,就是整个系统的效率,我个人认为整个光伏系统的数字化,还有整个系统的智能运营实际上有很大的空间,我个人也呼吁我们应该全行业行动起来,在这方面要下功夫。
现在很多电站,如果红外线飞机飞一飞的话就知道,很多板子基本上不发电,很多矩阵也不发电。我觉得大家在提升本身产品的同时,系统效率也应该关注,我要趁这个机会呼吁一下,谢谢。
曹仁贤:转换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归结于一句话,就是我们如何实现低成本创新。因为低成本创新是中国制造业,中国走出国门,分享国际市场的一个关键点。现在我们光伏发电这个行业确实是,我总结了这20多年,我们都在努力的追求低成本的创新。创新是用代价的,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如果说我们一味地追求异质结的效率,我们生化胶(音)效率是最高的。所以在低成本的压力下由客户、由市场来决定,所以如何发挥低成本的优势?我们电池的效率必须要提升,这是一个关键点。
大家知道发电的环节当中都是串联的,有个地方做的不好,设备的可利用率下降,最终还是归结到人。发电效益就变差,从效率逐步走向效能,真正走向设备是否被我们的消费者接受,它的可利用性。所以刚才几位也都谈到了要提升系统的可利用率,提升系统的效率。既然系统的效率要提升,它的目标就是为了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刚才刘主席讲的,我也非常同意几位讲的。我们如果为未来五年设定一个目标,不管效率优没有提升,提升多少?但是我们未来五年成本和我们的电价下降30%,这是我们业内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只有真正的成本下去,其他手段都要服务于低成本的创新,这是我从事这20几年工作带来的感受。谢谢!
陈国光:我们也是看到的过去这些年整个系统成本的降低也是非常快的,在大部分的电站场景已经实现了平价化了。我们认为需要在整个以系统的角度,解决方案的角度,更多的把数字化的技术,把智能的技术,以及人工的技术,用在整个系统里面去。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系统的发电量,以及降低整个系统运维的成本。过去几年我们在全球也做了很多的实践,跟客户一起,比如说我们推出了智能的IV检测,以前传统的方式和现在全自动化的检测方式,成本大大降低。包括我们跟组件厂家一起做的智能的直流系统,把双面组件、跟踪支架和逆变器期做集成,改变原来的算法,在大部分的场景至少提升1%的发电量。我们认为这个是未来更加重要的实现光伏度电成本不断降低的路径。
杨立友:技术牵涉到从系统端再返回来,各个环节都很周期。第一,大家都知道光伏的效率非常重要,因为效率牵动了真个系统的成本,这个效率也会带来各种辅材的节省,这个肯定是一样。曹总刚才说的低成本的创新,不能说生化胶这么高,根本做不下去,成本跟效率是一对必须要同时考虑的问题。我也非常同意在系统端,大家还是比较粗矿,虽然我们在组件生产上各种不能震动,各个方面都非常小心,但是这个东西组件一到现场,施工是非常暴力的。农民工上来装这个东西根本就管不住,这个里面能够改进的地方也是非常非常多。包括现在追踪、双面,这些都是在中国使用的比较非常小,所以这块如果成熟起来,也会带来很多进步。
还有场景化的,每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应用场景,所需要的优化系统方面,如果这些能够标准化起来,大家能够把最好的做法真正在应用端实现,其实增加的效益是非常非常高的。包括一些简单的,现在组件的积灰,怎么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越来越细了,比较越来越需要全行业共同的配合,我是觉得如果能够下游开始往上推,从系统端着眼,能够给整个行业制定更好的标准,这样的话其实整个行业的发展效果都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