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率仅为0.12%,绿证认购陷入停滞

2018-05-22 00:18:08 太阳能发电网
作为“完善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和创新发展机制的重大举措”,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推出的绿证交易制度被定义为“有利于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国家财政资金的直接补贴强度,对凝聚社会共识、推动能源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主管部门也明确鼓励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和个人自愿认购绿证。

 

“支持绿色能源,争做认购先锋!截至目前已有1738名认购者,共认购27185个绿证!”——打开中国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平台网站,在一幅幅风场和光伏电站宣传图片下方,有这样一行专门采用高亮字体显示的统计数据。与不断滚动的宣传照片不同,在记者接连6天的查看中,这组实时反映认购交易情况的数据却一直没有变化过。

平台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核发风电和光伏绿证累计超过2180万张,27185张的实际成交量仅占核发量的约0.12%。面对记者关于“绿证成交量为何偏少”的提问,有行业专家给出了“何止是少,根本就是没有成交量”的回复,并称“配套强制政策到现在都还没有,所以不想再评论此事了,没法儿说”。

作为“完善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和创新发展机制的重大举措”,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推出的绿证交易制度被定义为“有利于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国家财政资金的直接补贴强度,对凝聚社会共识、推动能源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主管部门也明确鼓励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和个人自愿认购绿证。

那么曾被寄予“支持绿色能源发展”厚望的绿证,为何会陷入“少人问津”的境地?绿证得不到市场“认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低迷的表现能否改观?

 

认购与否几无差别

绿证于去年7月启动自愿认购之时,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国能日新系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等都是首批完成绿证认购的“先锋”。

“最初公司很想支持和推动绿证的交易,所以非常积极。”参与首批交易的某新能源企业相关负责人张某告诉记者,彼时公司一次性投入约200万人民币认购了一批绿证,“当时我们想抛砖引玉,让市场火起来。但作为一家企业,我们不可能一直‘抛砖’,免得到最后把手里的‘玉’也抛出去了。”

“而且就‘增强企业影响力、提升品牌社会形象’而言,我们目前并没有明显的体会。”张某表示,“虽然公司斥资购买了绿证,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并没有感觉到与以前或者和其他没有购买绿证的公司有什么不同。”

据一位接近绿证交易平台运营方知情人士透露,在目前阶段,购买绿证只能证明消费了绿色电力,并没有实质性的奖励。企业认购绿证多是用于自我宣传。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在今年2月初购买的28张绿证就是为了举办会议时宣传“绿色”形象:“购买绿证可以覆盖会议的电力消费,打造绿色会议。认购时,在同等价格下优先考虑公司的合作伙伴。”

企业、机构可作宣传之用,个人购买者又是出于何种考虑?某燃气电厂职工告诉记者:“通过单位领导推荐才知道有绿证。虽然领导没有硬性要求我们去买,但很多人都买了,我也买了2张。算是一种个人荣誉,没有实质性作用。”另一位以个人名义购买了多张绿证的人士则告诉记者:“我就在去年绿证启动会的现场,所以就买了几张。之前听说使用绿色电力对个人会有一些优惠政策,还是很期待的。”

 



作者:姚金楠 董欣 来源: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