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少数派”

2010-12-14 18:47:12 太阳能发电网
他不止一次对外界说,自己开公司不为钱,而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造福全人类,为了社会的进步。在普遍逐利的企业界,无锡尚德董事长兼CEO施正荣算是一个少数派。 从澳大利亚到无锡,从2000年到2010年,施正荣以37岁的年龄进入太阳能产业,47岁终成大器,大器晚成。这十年,横跨

  他不止一次对外界说,自己开公司不为钱,而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造福全人类,为了社会的进步。在普遍逐利的企业界,无锡尚德董事长兼CEO施正荣算是一个少数派。

  从澳大利亚到无锡,从2000年到2010年,施正荣以37岁的年龄进入太阳能产业,47岁终成大器,大器晚成。这十年,横跨了中国社会十年太阳能产业从兴起到发展的时代,一代产业技术领袖,亦是十年产业的缩影。

  在太阳能这条路上,施正荣及其带领的尚德电力是先行者。而就其本人而言,一向看淡名利,却仍不妨碍媒体界和资本界送上的一系列溢美之词:“太阳之王”、“环保英雄”、“科学家”、“中国首富”等等标签。

  对于企业家而言,开办企业的难能可贵在于,这是一种本身内在能量的最大外在化的过程,是一名企业家对整个社会的敏锐判断、是对整个社会资源调动最大化的体现。这种历程往往充满了内心的煎熬、与外界的碰撞打磨、最终才能修成正果。对于一向声称为理想工作的施正荣而言,创业过程称得上坎坷不断,但是一向淡然平和的他却一次次化险为夷。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施正荣不认为自己是“一夜暴富”,他把今天的成功归功于过去十多年的努力。

  1988年,施正荣以公派留学生身份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留学。有一天,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一名教授和他聊天,说有一个马丁格林教授可能需要像施正荣这样的人才,并告诉他马丁格林是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著名教授,世界太阳能电池权威专家,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最初的研究者和发明者。施正荣一听眼睛一亮,当一听说马丁格林教授就在楼下一楼127房间,他马上就下去敲门,并在门口和马丁格林教授直言,希望在这里寻找一份兼职工作,只要给基本生活费就行。往往一个人以真性情示人、以真性情做事,就不会错太多。或许施正荣的诚意和执着这一点打动了教授,第二天就收到了教授的回信。

  马丁格林当时在研究一个全新的课题——薄膜太阳能电池,也就是把薄膜硅长在玻璃上,如果这个项目成功,可以让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下降,并能大规模应用。施正荣对这个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投身这个项目,最终成为世界上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难题的第一人,掌握了国际前沿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形成了10多项发明专利。

  2000年,看准国内新能源市场刚刚兴起,技术有待开发的潜力,施正荣踏上了归国创业之路。在一次演讲中,施正荣所演讲的太阳能技术被无锡市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部经理张维国看中了,最终在张的支持下,无锡八家国企融资进入,于2001年9月成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开始艰难创业。

  虽然一开始有来自政府的支持,但是从科学家到企业家,施正荣还是遭遇不少挫折。人心动荡、人员流失、连清洁公司都威胁他要搬走设备抵债。他一度陷入压力之中,最后直到第一台设备顺利生产,局面才稍稍稳定下来。

  此后,他开始奔走国外,寻找海外订单。2002年3月到2004年底,他只拿1/4工资。换来的是2003年企业扩产。2004年继续扩产,没钱买设备,对对手密切关注的施正荣找到了一家纳斯达克退市企业,以半价买下他们的设备,省了1000多万元。

  随后,企业的发展逐渐向好,2005年,尚德在纽交所上市。按照当天收盘价计算,施正荣身价跃升至14.416亿美元,一举超过陈天桥,顷刻间成为华尔街处处追捧的“富人”。“那不过是一场数字游戏,没有意义”。提及此事,施正荣一脸淡然,在经过了前面的波折后,他逐渐变得淡定。

  接下来,他终于走了一段顺风顺水路。2006年4月,尚德电力签约奥运会主体育馆项目。2006年12月,产能扩张,尚德电力年产能力达到300兆瓦,成为全球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前三强。他的财富也迅速聚集。2006年,在《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上,他以22亿美元排名第350位,远超福布斯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与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14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新的首富。

  施正荣也逐渐培养出企业家的敏锐观察力,出于对整个市场的形势判断,2006年,他很有先见之明地与全球老牌硅料供应商、美国纽交所主板上市的MEMC公司签订了一份长达10年的多晶硅供货合同。双方约定,MEMC将在未来10年内向尚德提供价值50亿~60亿美元的太阳能级硅料。作为采购合同的一部分,尚德将向MEMC提供资金资助,用于扩大MEMC的产能,以保证MEMC对尚德的稳定供应能力。这次的谈判很艰难,价格在当时看起来也不低,但是这份合同让尚德避开了2007年末多晶硅最紧缺、价格上涨最疯狂的时期。此后,从10年大单签订之时起,全球硅材料的紧张态势日甚一日。施正荣的商业嗅觉再度让尚德度过了一次危机。

  而施正荣所引领的技术革新亦在不断进行中。2008年,尚德推出“冥王星”系列产品,将单晶硅的转换效率提高到19%,多晶硅转换效率做到17.5%。多晶硅的转换效率当时一般都在15%,只有尚德做到17.5%。而单晶硅领域,美国的Sun Power能做到20%以上,但是成本比尚德高很多。

  光伏未来之争的核心是技术之争。市场主流技术为晶硅技术,但非晶硅薄膜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未来的突破方向,成为科技研发的重点领域,硅谷大量研究的是薄膜技术。在过去30多年中人们一直在对薄膜展开研究,在实验中转换效率等问题该突破的都突破了,最大的瓶颈是产业化。反观晶硅技术现在已经相对成熟。“晶硅技术从长远来看还有很大的空间,随着我们转化效率的不断提升,组件价格不断下降,薄膜在成本上的优势会越来越弱。”施正荣声称。

  2008年是尚德的丰收年,这一年,尚德的光伏组件产量做到了世界第一,电池产量冲上了世界第三,尚德独家研制的冥王星技术也将多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一下提高了3%。施正荣的事业逐步步入平稳的轨道,逐渐成为一家行业领军企业。

  尚德的崛起也同时带动了中国光伏业的崛起,2005年,七家光伏企业赴美上市,总市值达100亿美元。中国也一跃成为光伏产业的最大生产国。

  

  挑战不断

  不过好景不长,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股价相比高位时普遍下跌了近九成,来自中投咨询网产业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国内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倒闭率高达87%,从高点的400家到仅存50家。

  施正荣也未能幸免。一份净亏损6590万美元的2008年四季报使无锡尚德和施正荣成为危机中的风暴眼。一夜之间,施正荣从最高点跌落,纷纷被媒体贴上“反思”“煎熬”的标签。“根本上说这是金融危机的大环境问题。光伏产业的泡沫是破裂了,但绝不代表这个产业失去了未来。”施正荣很无奈。

  大半企业破产关闭,留下污染的环境。国内专家从企业行为中得出结论:光伏是高污染行业,把绿色卖到国外,把污染留在国内。个别公司的浮夸,也向政府传递错误信息。“其实光伏产业供大于求的局面本来在七八月份就要出现,只是金融危机把它提前了6~10个月。”施正荣认为这场危机的关键诱因是国内企业一哄而上。

  国内光伏企业原有的销售模式也存在问题。尚德多年来销售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是分销商,一个是开发商。但是在整个行业中,有些公司前两年大部分直接跟开发商联系,便忽视了基础性的分销商发展工作。同时有些国内小公司通过贸易公司和中间商来做市场,危机来临,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很快不堪一击,只好大打价格战。受大环境的影响,尚德也遭受了冲击。

  不过,对于此次危机,施正荣很清醒,尚德仍然要保持一定的产能。2009年1月,尚德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能达到1GW,这也是尚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施正荣仍在各地大力推动商业项目,金融危机过后不久,尚德在全世界各地接了不少项目。

  而随着金融危机散去,整个行业开始逐步复苏。进入2010年,整个行业又重新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不过,经过前一轮的波折,整个行业趋向成熟。目前,全世界的光伏产业都在迅速发展,太阳能发电的电价逐步与火电电价持平,今年在意大利和美国的加州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在中国,太阳能电价也在日趋下降,一元一度电是尚德的目标。“一方面太阳能发电成本随着时间不断下降,另外一方面我们由化石燃料,煤、气、油所发电的成本随着时间在不断升高。所以在今后五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肯定有一个交叉点。”施正荣在今年9月份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声称。


  目前,尚德亦是在对技术不断革新,目前薄膜电池的技术和转换效率正在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施正荣着力打造的完整的产业链正付诸实施。按照公司第二个五年规划,到2012年尚德电力将形成硅材料、硅基电池、硅薄膜电池、光伏组件和发电系统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2050年30%的发电来自于太阳能,本世纪末将有超过70%的能源来自于太阳能发电。所以我们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对于未来,施正荣非常乐观。作为行业领袖,在过去的十年,施正荣及尚德的商业发展牵引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新能源的利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者: 来源:IT经理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