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澳科技:光伏供应链由全球模式加剧转向俱乐部模式

2023-04-11 14:42:37 太阳能发电网
“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比较复杂,围绕光伏制造端的国际竞争正在日益加剧。”近日,晶澳科技(002459.SZ)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武廷栋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全球光伏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正在重构,供应链由全球模式转向俱乐部模式的趋势加剧。与此同时,今年光伏行业仍延续了高景气走势,相关产业链制造商订单不断。
“无论从技术还是市场份额看,晶澳要保持行业头部的地位,发展速度就需要比行业更快,这意味着需要构建一些新产能、新技术研发服务等。”武廷栋称,虽然投资额上千亿,但整体资金支出有时间顺序,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2022年,晶澳科技电池组件出货量为39.75 GW(含自持电站672MW),从相关机构预测和企业披露来看,这一出货量落后于隆基绿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688223.SH),但晶澳科技去年净利润增速最快。

晶澳科技称,其不会为了冲出货量而低价抢单。此外,公司通过财务结构管理,降低资产负债率,减少了相关费用支出;布局光伏辅材业务,降低相关成本,也是盈利增长的原因之一。主辅材约占光伏组件总成本的70%,价格变动对组件影响较大。

异质结技术发展慢于预期

近两年来,N型电池技术路线一直是行业内热门话题。N型技术包括TOPCon、异质结(HJT)等。

晶澳科技高级副总裁牛新伟表示,光伏电池处于P型转N型的技术迭代窗口期。主流P型电池效率几近理论极限,N型TOPCon可以和现有PERC产线相兼容,具备商业可行性,是目前产业化较快的新技术路线选择,电池转换效率高且成本低,性价比还存在持续提升空间,市场接受度更高,已成为行业发展主力。

除TOPCon技术外,晶澳科技也建设了1.5-2 GW异质结产线。其硅基异质结技术的“皓秀(Hycium)”电池研发项目中试线正在陆续试产,预计今年可实现量产。

该公司称,和TOPCon相比,异质结产品的实际产出低于业内之前预期,关键是成本高。当前异质结2 GW产线的造价达10亿元,单GW设备投入就需3.5亿-4亿元。

牛新伟同时指出,TOPCon效率还能提升,降本仍存一定的空间,异质结则也可以通过薄片化、无主栅等技术降本。

据界面新闻了解,目前晶澳N型TOPCon一体化组件单瓦成本,较PERC组件高约0.03-0.05元。

郭亚菲表示,晶澳河北N型产能刚刚释放,还未达到最佳生产状态,5 GW产能全部释放后,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据武廷栋介绍,按照规划,截至2023年末,晶澳N型电池产能将约达40 GW,部分产能将在今年下半年投产。根据规划,今年晶澳N型组件将占整体出货量的30%左右。

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公司组件产能将超80 GW,出货量目标为60-65 GW;硅片和电池产能约达到组件产能的90%。

行业切换技术路线中,旧产线减值也是公司不可回避的问题。郭亚菲称,目前P型单GW改造费用约4000万-5000万元,问题是该路线产能下降较多。

“PERC还将具有一定的生命力。”郭亚菲认为,明年N型设备、产能、参数要求等情况还处于未知状态,届时P型产线改造是否还有价值还需评估。

相对于P型电池,N型电池还存在一定的溢价。武廷栋表示,新产品出现,溢价幅度和时间阶段,基本呈抛物线走势。

他认为,起初N型电池溢价没有那么高,因为市场需要有一个接受过程。市场稍成熟后,供给满足不了需求,溢价变大。等到供给再次跟上后,溢价会很快下降。


作者:马悦然 来源:界面新闻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